一盏灯,一张小方桌,各式各样的工具整齐罗列,这方不足两平米的工装操作台,是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具结构制造公司工装钳工班班长于成成最熟悉的世界。一墙之隔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但他的世界出奇的安静,一呼一吸和金属碰撞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他能接收到的全部信息。 当题目照进现实 2010年一个寻常的夏夜,19岁的于成成抱着一摞作业本站在车间门口踌躇不前。 “师傅,做这些题有啥用?咱能把活干好不就行了吗?”犹豫再三,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现在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偷懒,好好做!” 西安的夏夜燥热难耐,路过球场时,于成成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们鏖战正酣,“师傅说的‘总有一天’是啥时候?”看着自己手里的作业本,他叹了一口气。 转变发生在一个加班的深夜,面对眼前这个不规则的复杂组合件时,他怔住了,“这不就是作业本第三页的那道题吗?”斜面钻孔、交叉定位、公差精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那一刻,他明白了钳工不只是手艺活,更是手脑并用的艺术。 如今,他也成为了布置作业的师傅,密密麻麻两万余字的笔记,是他反复推敲后送给大家的“武林秘籍”。“我师傅是个思路清晰,能干会讲的技术能手。”这句他初入行时满怀敬意说出的话,一字不差出现在了他的徒弟口中,敬意未减,传承如故。 公差“减半”的执拗 “师傅,公差要求是0.005mm,我加工的量具明明符合标准,您为啥给我退回来了?”年轻的小徒弟愤然道。 于成成没有回答,不紧不慢地拿出三个玻璃杯和一个量瓶。“看好了!”三杯水依次倒入,量瓶中的水晃了晃,最终平稳停在了距离瓶口“一指宽”的位置上,细微的差距,在灯光下像道若隐若现的分界线。 “杯子是合格的,每一杯水的量也没差,但三杯加起来,差的这点水,就是‘合格’和‘精准’的距离。”他顿了顿说道,“咱们做的量具和这杯子一样,最终目标是严丝合缝地凑成‘满瓶水’。” 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依旧,小徒弟却觉得心里亮堂了不少,他接过量具,重新回到了操作台前。于成成看着那个专注的背影,欣慰地点了点头。 “我们的精度,关系着全厂的产品精度。”这是于成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公差”减半的执拗里,贮藏着加倍的匠心。也正因此,在遇到疑难件时,他的名字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家脑海里。“疑难件的处理占到我整个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他的话里满是精益求精带来的底气。 不止步于“半山腰” “1万+”,是于成成从业以来经手的工装种类,在丰富的经验累积下,他的双手成了一把“活量尺”。粗大的指节布满老茧,指尖的纹路被油渍浸润得发暗,这是同钢铁交手15年的烙印。 “新工装和于班长是绑定的,经常前后脚来我们这儿。”于成成到各个分厂“追访”他制作的工装时,工人们会这样调侃他。 “用得趁手吗?”是他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他眼里,工具是手的延伸,一定要顺手才行。 “小于班长出品质量杠杠的,手感好,测量准,干起活来都轻松不少呢!”每每听到这样的夸赞,于成成总是带着腼腆的笑容挥挥手说一句“小事儿”。 但这样的“小事儿”,背后的工作量可不小。制作专用量具及测量样柱,计算相关交点尺寸,创新加工工序,改进加工方法……“一万小时定律”在于成成这里,是实打实的坚守。 “他在那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带挪窝的。”“每天加工的工装都不一样,但于班长总有新办法。”在同事们的眼里,于成成是专注、高效、不断“升级”的“多边形战士”,在攀登技能报国这座高峰的路途上,他从未停下脚步。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