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10年~15年,但相对国内其他行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各工业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和领跑位置。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是一个探索阶段,2000年~2010年是一个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硕果累累 2000年~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先后制定了《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十一五”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提出了在10年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预期性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共性问题、主要任务和应对措施。中钢协通过总结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和经验,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走向经济实用、有效适用、与业务高度融合、技术水平高、重视自主创新的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特别是在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钢铁企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投入,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化体系。 当前,钢铁企业根据中钢协发布的各项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监控正走向深度融合。大型钢铁集团企业基本上完成了四层(即从基础自动化到生产过程控制,再到制造执行MES,最后到企业ERP) 钢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部分企业借鉴中钢协发布的绩效管理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规划或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与分析的第五层智能信息系统建设。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已经把分散的信息数据孤岛逐渐融合,实现数据集中与共享;从信息化应用功能上,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生产性环节延伸到服务性环节,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延伸到下游产业链间的信息化,实现了产业链间的共赢。 在过去的两年中,钢铁企业取得了一大批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创新成果。从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中,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和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中信息化自动化项目共计32项,其中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获奖的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领域的应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综合集成,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作者一直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持续应用在钢铁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直坚持不懈以新技术、新知识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鞍钢、重钢、武钢和莱钢等10家钢铁企业11个项目进入首批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企业。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推荐工作中,宝钢、济钢等8家企业入选了首批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太钢、沙钢等6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关注企业。 正是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在当今的工业行业中处于领先行列,工信部在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建立“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中,都加入了钢铁行业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财无缝”的经验,成为各个工业部门衡量“两化”融合评价标准之一。 信息化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降低人工成本、财务费用和物资消耗等诸多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随着自身的建设规模、业务流程的创新、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不断的提升和进行全面的融合战略创新。可以说,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深化,逐渐走向成熟,总体水平和能力正在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发展四阶段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发布2011年度《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下简称《报告》)称,划分阶段是为了客观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找到发展规律,辅助企业根据客观特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改进方向、对未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本次评估工作最终选取的样本企业共71家,其中国有企业45家、集体企业2家、中外合资企业6家、外资企业1家和混合制所有企业17家。该71家样本企业2010年的粗钢产量45448万吨,占去年全国粗钢产量的72.5%。此外,样本企业可以生产型材的企业31家、线材56家、棒材62家、中厚板35家、薄板33家、钢管21家及其他20家。 根据得分情况和特征值要求,《报告》将样本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对样本企业进行阶段划分,其中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的企业14家,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企业20家,处于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的企业22家,处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15家。 基本建设阶段:主要参考成熟度中的单项应用部分得分,该阶段的企业,建立了少数单项应用支撑系统,大部分单项系统没有建立,或已经建立的单项应用系统业务支撑面还不够。基本没有综合集成应用和协同与创新业务系统,同时在就绪度方面得分偏低。 单项应用阶段:主要参考成熟度中的单项应用部分得分,该阶段的企业,大部分单项业务支撑系统已经建立,还有少部分单项应用系统没有建立,或已经建立的部分单项应用系统的支撑面和覆盖面还不够,在综合集成和协同与创新业务领域应用支撑很少。 综合集成阶段:在单项应用得分较高的前提下,主要参考成熟度中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部分的得分,该阶段的企业,单项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比较完善,部分综合集成业务已经得到系统支持,还有部分综合集成业务没有建立,有些企业尽管已经涉足协同与创新业务的信息化,但还须继续优化完善。 协同与创新阶段:在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得分较高的前提下,主要参考成熟度中协同与创新部分的得分,该阶段的企业,单项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比较完善,大部分或全部综合集成业务已经得到系统支持,部分协同与创新业务的信息化支撑项目已经完成,目前信息化的重点已经进入协同与创新业务领域。 存在的问题 推进“两化”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认识问题。目前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往往停留在“信息化等于两化融合”上,对于如何深度融合,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推动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并无深刻认识。 对企业而言,“两化”融合解决的是三个方向的转变,即装备现代化、过程信息化和管理集约化,并非仅仅是发展信息化的问题。通过本次评估工作,发现了一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而产生的问题,部分企业将建设ERP系统作为发展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在企业各管理业务、经营职能领域全面展开,信息化、智能化的覆盖面不足,与“两化”融合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信息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对钢铁工业研发业务的支撑力还有待提高,三是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的信息化支撑还没有深入展开,四是对职能管控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宣传、推广先进企业经验的力度不够,五是产业链集成应用还缺少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支持。 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成熟度方面,处于四个阶段的应用水平从得分上看存在较大差距,基础建设阶段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平均总分差距为46.04分,最低分与最高分的差距达到63.272分,基础建设阶段和单项应用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信息化对钢铁工业研发业务的支撑力还有待提高。几十年钢铁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而在研发业务方面信息化管理尚未见到最佳实例,离成熟模式差距甚远,部分大型企业正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但还没有这方面真正的行业标杆。 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的信息化支撑还没有深入展开。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占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比高,减少碳排放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企业环境经营意识正在加强,信息化投入也要加大,目前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支撑已经在许多企业实施,还须继续扩大覆盖面,在资源再生等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化支撑还刚刚起步。 对智能管控方面的应用重视程度不高,宣传、推广先进企业经验的力度不够。在智能管控方面,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差距较大,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在某些方面实施了智能管控,广泛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产业链集成应用还缺少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支持。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