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欧阳万坤同志在全省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9-29 17:28|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1683|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一、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来抓,推动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呈现出投入加大,领域扩展,融合加深,服务功能增强,支撑带动能力提高的良好态势,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支柱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信息化投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据对全省129家重点企业的调查,近年来,企业信息化投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不断加大,大中型企业每年信息化投入大都在100万元以上,部分企业达到了千万元以上;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加深,信息化投入中的硬件和软件比例达到了6:4;企业信息化组织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95%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 86%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信息部门,26%的企业信息部门成为一级业务部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化正成为推动企业加快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信息化与产品研发设计融合,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嵌入”到工业产品中,提高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了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提升了研发设计手段,提高了创新产品的能力。据统计,全省重点企业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的分别达到41%17.6%7%,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CAD应用率超过80%14%的企业在产品创新数字化应用达到了精细级,信息化覆盖了从产品需求到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产品仿真、样品试制、批量生产等过程,研发集成创新初见成效。

 

——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技术融入生产过程,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提高了生产控制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促进了精益化生产。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的制造执行系统(EMS),在全省钢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支柱行业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应用,推动了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优化运行和节能减排。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铁前冶炼工艺关键环节为切入点,以过程控管自动化为支撑,通过不断的信息化技术改造,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整体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在钢铁工业中应用的再创新,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有效支撑每年3000亿元交易资金的安全运行,3000万吨物流的高效顺畅;同时,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7.67%,耗新水下降了78.49%,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4.4%,烟粉尘排放量下降了28.76%,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提高了管理科学化水平。目前,全省8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65%以上的企业应用了自动化办公系统(OA),2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信息化覆盖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主要流程,形成了较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

 

——信息化与营销体系创新相融合,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全省20%左右的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迈出了步伐,应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汽车零部件和纺织服装等。目前,大部分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都开展了网上采购和营销活动,有些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工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了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促进了企业采购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企业营销网络化成效明显。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能力提升。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40亿元,其中软件收入达到160亿元,继续保持了中部领先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宽带通信产业及其应用快速发展。“武汉·中国光谷”的光通信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迅速壮大、高端增值业务的创新应用加快;武汉市列入国家首批“三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为相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用电子产业规模壮大。依托我省优势产业领域,汽车电子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等高端应用产业加快发展,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高端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核心部件的品牌优势已经形成。智能终端成为新的增长点。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发展迅速,引领了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开始加快。成立了省内首个“物联网联盟”,确立了一个平台、六大领域和七大示范工程的发展方向,完成了54个物联网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促进了信息化在工业、环保、城市管理、个人消费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促进了新型业态发展。一部分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制造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催生了一批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并发展成为业内主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促进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应用软件是“两化”融合的“黏合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紧贴工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服务于钢铁、汽车、石化、装备、电子等支柱行业,通信、激光和数控装备等领域工业软件居全国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信息系统集成创新能力提升。目前,全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达到137家,其中一级资质4家、二级资质27家,产业规模达50多亿元;通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认证的单位达到17家,其中部级资质6家。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与渗透加强,全省拥有各类网站超过4万家,其中经营性网站超过4000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催生了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一批新业态。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实施了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围绕推进“两化”融合,组织策划了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省级技术改造资金对“两化”融合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009-2010年,我省在“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核高基”三大专项中获准立项28项,总投入7.77亿元,中央财政投入达到2.67亿元,其中:“高档数控机床”18项,总投入4.4亿元;“新一代宽带”9项,总投入1.45亿元;“核高基” 1项,总投入1.9亿元。2010年,我委专门从软件专项中切块设置了“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专项500万元,支持机械装备、汽车、电子、服装、冶金、食品和商贸流通等行业一批试点示范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开展了“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加强示范引导,选择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62家重点企业,在工业企业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产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加强对试点示范企业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引导和推动试点示范企业改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企业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建立我省企业、行业、区域和项目四个层次的“两化”融合示范体系。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支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与省电信公司联合在全省开展“百千万”企业信息化巡展活动,即“举办百场巡展、完成万家企业体验、实现千家企业信息化提升”,促进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上台阶。与省移动公司联合,利用“动力100”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了服装纺织信息化平台、制造业信息化平台等一批信息化专业服务平台,为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e-works网站已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品牌门户网站,日访问量行业排名始终名列前茅。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荆门市联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中心)等一批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认真编制“两化”融合发展规划。认真分析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组织编制了《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制定了对策措施及阶段性计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五是切实抓好“两化”融合基础性工作。组建了“两化”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支撑单位,积极推动建立由有关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两化”融合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建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了全省“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发布了《2009年湖北省“两化”融合发展情况白皮书》,汇编了《湖北省“两化”融合典型案例和优秀解决方案》,促进“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开展。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两化”融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两化”融合工作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不够深入,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二是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的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仍然薄弱;三是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较缺乏;四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仍需不断完善。

 

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清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抓住难得机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湖北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进“两化”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术是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发达国家利用信息化的先机,抢占了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一些新兴国家则在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融合,试图在一些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国内各省市也都把“两化”融合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要充分认识“两化”融合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对“两化”融合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任务,作为推进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与有力抓手,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围绕壮大主导优势产业推进“两化”融合,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支持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广柔性制造和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汽车行业:以东风、神龙为示范,促进汽车产业朝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自主品牌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发展汽车电子,提高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石化行业:以宜化、兴发公司为示范,以集聚化、绿色化、高新化为方向,加快工艺、产品和装备信息化,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钢铁行业:以武钢为示范,提高自动化和工艺集成水平,发展精品钢材,提升钢铁产业综合竞争力;重点以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为依托,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以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力;推进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直供汽车企业、造船企业及家电企业的一体化协同商务平台。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数字化推进工程,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数控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食品行业:以稻花香、百威啤酒、国宝桥米等为示范,通过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使信息化与生产制造、质量保障、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融合;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在设计研发、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在企业应用平台上实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促进食品行业整体优化提升。纺织行业:以际华三五四二、乔万尼、银河等企业为示范,打造高水平的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纺织行业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和嵌入式系统应用,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推动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三)抓好企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上台阶

 

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新型的工业生产模式。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融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以二汽、武钢、武锅等重型机械制造生产企业为示范,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并行设计、运动仿真、虚拟制造等技术和嵌入式软件、专用芯片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优化研发设计手段,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二是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促进工业数字化生产。以烽火科技为示范,积极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集散控制系统(DCS)、智能传感等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生产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促进精益化生产。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东风公司为示范,重点推广应用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等技术的有效应用,改造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便捷化,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综合效益。四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采购和营销体系融合,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推广多网异构融合、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倡导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优化企业采购销售流程,提升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五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提升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采用可视化、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加强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实现人才管理的信息化。六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融合,催生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电子制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流程再造,引导企业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等新兴产业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七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技术改造环节的融合,以武钢、武锅等资源消耗型生产企业为示范,组织实施信息化应用提升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为技术改造提供支撑。

 

(四)以试点示范和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开展

 

坚持把面向企业、服务企业作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创新机制、创新模式,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一是继续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在去年第一批62家企业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企业范围,将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增加到100家,努力使试点示范企业能够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以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为突破口,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研发、内部资源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标杆、示范和样板。培育打造不同行业“两化”融合的领军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抓好园区、行业典型示范工程。对园区和行业示范项目采取滚动支持的办法,定期对试点园区和行业进行跟踪、服务和考评、验收,根据考评情况确定下阶段支持的内容和方式,并适时进行调整。积极争创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带动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二是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实施“信息化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征集并支持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试点项目和案例,组织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咨询,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通讯、软件等IT企业和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努力构建以“两化”融合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围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的需求,联合省内重点院校和社会机构,建立专项研究中心,承担“两化”融合相应的研究和推进功能,努力构建横向覆盖重点行业、纵向覆盖生产流程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四是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联合构建全省综合性电子商务运行网络。大力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按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关系,推动企业间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面向公众的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促进全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五)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升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

 

一是加强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牵引,围绕宽带发展战略和推进“三网融合”试点的要求,加大基础投入和政策扶持,不断提高光纤和无线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快基础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升信息通信设施的服务能力,为“两化”融合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支撑。

 

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撑和重要驱动力。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为契机,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和网络设备、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设备,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宽带化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和满足经济社会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迫切要求,重点培育和壮大烽火科技、理工光科、武汉凡谷等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及高效能计算、物联网、智能传感、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两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物质支撑。

 

三是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渗透性强、资源依赖度和污染排放率低的特点。其中软件产业又是信息产业的灵魂,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加大对软件产业扶持力度。面向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需求牵引,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推动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四是促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推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的试点与示范,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国家物联网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领域入手,在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安全等行业原材料供货、生产计划管理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交通、网络、建筑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及工程应用、智能物流及工程应用、智能电网及工程应用、物联网关键器件及标准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合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配合、大力协同。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方协作配合的机制,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汇聚各方的智慧、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职责,把“两化”融合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落实。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政策协商和工作沟通,推动建立“两化”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二是探索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和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研究建立支撑“两化”融合的相关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开展自我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引导企业提高推动“两化”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扶持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等国家5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现有各类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四是健全完善规划引导机制。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待修改完善后将正式发布。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目标和分阶段任务,制定落实行动计划,并做到与工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将“两化”融合纳入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以规划引导带动“两化”深度融合。

 

五是建立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教育大省的优势,依托核心园区、大型企业、重点高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鼓励我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两化”融合相关人才。积极支持优秀信息技术企业与相关学校合作办学,培养“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

 

六是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两化”融合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刊物、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组织开展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巡回推广活动,扩大推广范围和深度。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形成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推进“两化”融合取得新的积极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