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据了解,早在2008年,我国就全面启动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然而,我国的节能灯市场却始终处于“屡”推不“广”的尴尬境地。为什么呢?
说起节能灯,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卫生间的筒灯需要防水,可市面上却很难找到足够短小的节能灯放进去;餐厅顶灯是蜡烛造型,需要装火焰状的灯泡,可这样造型的节能灯实在是找不到……在一些情况下,即便消费者有心去买节能灯也往往难以买到合用的。 由此看来,笔者以为,无论是节能灯的设计和生产、品种和功能的多样化,还是节能灯的推广,节能灯仅靠政府示范工程推广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企业迫切需要补一补“市场课”,如何尽快做到让节能灯投消费者所“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真的“喜爱”。试想一下,能够受到消费者“追捧”的东西,还用得着“推广”吗?。
自主品牌市场为何每况愈下?
据报道,由于汽车市场销量结构进一步向中高级别汽车倾斜,5月汽车市场成交价格有所上升。但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经测算,5月汽车市场整体成交均价从14.21万上升至14.68万元。市场均价的上涨主要系销量结构的变化所致。5月份A0级别汽车市场份额出现较大幅度下滑,A00级别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B级车市场份额稳定小幅增加、C级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SUV的市场份额稳步回升,带动整体成交价格上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表示,目前合资企业市场大幅度增长,内资企业市场萎缩的局面有更趋严重的迹象,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正在快速萎缩。
新能源汽车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
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快速萎缩之外,还有新能源汽车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近期,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频繁爆出,先是科技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接着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获国务院通过,《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也确定于7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财政部表态每年将安排10亿元--20亿元资金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在政策频繁出台的同时,汽车企业已早以各种模式时刻准备着加入新能源汽车行列。如长城和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对外合资合作,广汽丰田和华晨宝马等合资企业计划推出新能源自主品牌车型,上汽和一汽等大型国有集团在自主研发新能源产业链方面的巨额投入。
打好“市场牌” 坚持“三个创新”
笔者以为,无论是节能灯,还是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急需“断奶”。企业不要总寄希望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一味的“等靠要”,否则将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企业应紧紧围绕“市场拓展”打好“市场”这张牌,去大胆拥抱市场,深入市场,了解市场,重点要在“三个创新”字上下功夫。
首先,要坚持创新驱动。企业要围绕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和实施技术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如针对60后、70后、80后、90后等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企业要快速反应,尽快推出不同层次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
其次,要坚持管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生产制造出品种、款式多样、“价廉物美”老百姓喜爱的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再次,要坚持营销模式的创新。要坚持营销渠道下沉、下沉、再下沉,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把营销重心放到大力拓展五、六线城镇,强化三、四城市,巩固一二城市。同时,要不断推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让老百姓买的放心,用的舒心,无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