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广东的特区,尤其是深圳,无疑就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先试者。 过去三十年,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率先打破“铁饭碗”,首试收取土地使用费,率先进行价格改革……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标本性的经验。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日前一次理论研讨会上,也认为深圳完成了中央设立特区的战略意图。 然而,当特区不知不觉间走到而立之年时,三个特区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新问题,“特区不特”是共同面临的局面,这一困惑已经闯进特区人心里多年。现在的特区推出的种种改革措施都已经不再像30年前那样一枝独秀、满场喝彩。学者普遍认为,现在特区的改革,难度更大,甚至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谁将声震天下,必长久深自缄默。”特区的再次爆发让人期待。 深圳 以前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在深水区游泳 特区的新使命是什么?这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深圳人追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近两年,《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相继出台,深圳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等等。 更让深圳人重新找到自信的是,去年,期待已久的创业板在深圳开市,今年7月1日深圳特区顺利扩容,而前海的开发也已箭在弦上…… 不仅如此,在近日举行的“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李君如就指出,深圳未来除了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配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要让深圳的市民在深圳的改革开放中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市民参政意识越来越高 事实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确有更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 深圳是最早有市民个人参选人大代表的内地城市之一。 早在2003年,深圳举行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普通企业员工肖幼美贴出竞选海报,以“社区居民”身份参选。就在这一年,深圳有一批草根市民以个人的名义竞选人大代表,其中有企业高管、业委会主任、律师甚至还有下岗失业者。 现在已经成为“明星代表”的肖幼美,在她的竞选海报上印着竞选口号:“倾听来自基层的呼声,监督政府的作风与体制改革;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的汪永成教授也认为,“更多真正能整合民意、反映民意、监督政府的人大代表积极参政,或将有效促进政府循序渐进地自我完善。” 先行实现大部制 而更重要的改革措施在于以大部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4年,深圳在全国先行一步启动改革,在文化、交通、城管等部门实现了大部制。 2009年7月31日,深圳市政府机构从46个大幅度减少到31个,精简幅度达到1/3,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思路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圳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改革进入深水区 “以前深圳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必须学会在改革的深水区游泳了。”深圳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深圳30年前与目前改革形势的对比。 杨立勋认为,过去30年间,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的改革都已经被深圳触及了,深圳现在应该开始着手剩下难度较大的改革了,“但这些改革都属于综合性配套改革,其复杂性、艰巨性以及涉及面之广都超过了30年前。”杨立勋说,“深圳从浅层次改革向深层次的改革,从经验式改革向科学改革,是让深圳特区建立30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成为拐点的关键。” 而在作为深交所筹建人之一的禹国刚认为,今天的深圳市政府有很多可以施展的地方,例如可以加大金融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市场,集聚更多的资金为深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深圳要重拾特区精神,“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禹国刚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表达了其对深圳未来的期望。 珠海 不一样的发展路 兴建“幸福之城” 如果说深圳的改革仍然让人期待的话,珠海与珠三角不同的发展道路更是让人瞩目。 “珠海正在走一条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在珠海调研时给珠海的评价,他坚定地指出,“可以预见,未来的珠海一定会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现在,这一点珠海人特别自豪,因为在珠三角,珠海是公认的宜居城市。 而在金融危机后,中央又给了珠海特区一份大礼,那就是港珠澳大桥的获批和横琴半岛的开发。珠海从未如此让全国关注。 珠海市委书记甘霖指出,到2020年,珠海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到2040年,特区成立60周年之际,把珠海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 把宜居指标、幸福指标提到如此高度,也只有珠海。 日前,来自内地的原材料生产商莫开国在实地考察横琴后,不无惆怅地表示,“珠海已非当日,这样的宝岛,属于极度稀缺的宝地,普通制造业想分一杯羹几无可能”,这位叱咤风云的老板只好绝尘而去。 莫开国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横琴新区绝不是对任何资本和项目“来者不拒”,备受关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文规定,横琴界定了废气排放、污水处理等多项环保刚性指标,绿色生态系统将最大限度得到保护,半个岛都是“禁建区”。 除了对环境的强烈关注,港珠澳大桥成功开建,珠海珠西核心的地位牢不可破。 蛰伏多年的珠海市,正在以热火朝天的干劲迎接着新一轮的大发展。 2020年 珠海欲夺珠三角人均GDP第一 本报珠海讯 (记者陈治家)昨日,由中共中央党校理论教研部、珠海市委共同举办的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珠海举行。会上珠海市委书记甘霖指出,珠海目标是要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 珠海市委书记甘霖表示,30而立,珠海再出发,当前珠海正处于经济特区由前30年向后30年迈进的重要节点,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确定了未来3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建立特区40周年之际,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标都要力争达到珠三角首位,实现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及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到2040年建立特区60周年之际,把珠海研究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创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市,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的面貌,引领特区发展新潮流。 汕头 潮汕揭形成千万人口大市? 三个特区中,汕头目前面临的困难似乎要多得多。 一位在汕头特区成立之初就在特区管委会任职的老同志对广州日报记者说,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时间较晚,加上1991年汕头分成三市也对特区的发展不利。“本来汕头特区的使命是对接广泛的华侨资源,分成三个地级市影响了特区的发展。” 今年7月份,汕头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召开,全会一份报告中的数字还是显示着汕头这座城市沉重的现状——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汕头市GDP增速倒数第一,第二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倒数第二,出口增速倒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增速倒数第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倒数第七…… “从省的考核情况来看,我市发展状况不但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而且越来越被粤东西北的其他城市所赶超。这与特区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刚刚履新的汕头市委书记李锋在那次会议上说。李锋,是十年内深圳向汕头输入的第三位市委书记。 在这样的历史认识下,汕头特区要如何走?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教授认为汕头特区应该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非主城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等。“(特区)要发展金融、贸易、物流等,而不是制造不锈钢、陶瓷、羊毛衫。” “最理想的是,潮汕揭这三个城市应该能够形成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样的话,对于市场的塑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大的空间。”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王建在描述汕头特区前景时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