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实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 1992年以20万元资金创办企业以来,历经十几载艰苦奋斗,迅速发展成为融科研开发、发动机和摩托车整车生产、销售(包括出口)为主业,并集汽车制造、足球产业、金融证券、文化广告、房地产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资产达几十亿元。目前,力帆集团已有员工8700多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000多人。拥有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具备年产250万台发动机和15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连续4年进入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在重庆市民营企业50强排名中名列榜首。在2005中国企业500强评选中,力帆集团名列355位,品牌价值27.06亿元人民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庆力帆能够“一帆风顺”,赢得成功,归功于企业的“三个法宝”:创新、出口、信誉好。 技术创新好。技术创新是力帆集团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力帆技术开发中心近些年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3%—4%用于开发研制新技术和新产品。截止到2005年底,力帆集团已获国内外专利2760项,拥有版权1050个,国内外注册商标654件。力帆独立开发的90(100)电启动,立式100(110)型发动机为首创,在中国摩托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力帆在国内首先开发出V型双缸250发动机;首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摩托车电喷技术、水冷技术和多气门技术。力帆每年以3-6个发动机产品和更多的摩托车新产品投入市场,其发动机品种之多居之首。力帆的实用新型专利“发动机燃烧室”被评为“2004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组织委员会”金奖。力帆集团不仅技术创新勇于领先,而且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实行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才能,让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出口创新好。“国内赚钱,市场好汉;海外获利,民族英雄。”力帆坚定不移地执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大胆开拓国际市场。1998年力帆集团取得自营进出口权,2000年,力帆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第一家拥有进出口,当年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2001年,力帆集团出口创汇1.174亿美元,在摩托车企业中首家出口创汇突破一亿美元,成为同行业当之无愧的出口第一。2003年,力帆集团出口创汇达到2.03亿美元,为单一企业首次突破2亿大关。2004年出口收入2.42亿美元。力帆的产品远销东南亚、西亚、欧洲、非洲、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9月,力帆摩托首销日本,改写了中日摩托车有来无往的历史。2003年力帆集团开发的摩托车、发动机等产品通过欧盟e-mark认证,标志着力帆产品可以自由进入欧州18个国家。 2005年力帆出口量及创汇额均名列首位,其中出口量达到52.40万辆,出口创汇达到1.95亿美元。 恪守诚信好。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力帆不忘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从1992年到2001年,力帆累计向社会捐赠1600万元,为社会提供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2001年力帆纳税1.136亿元,在重庆民企中首家纳税过亿,树立了守信誉、重诚信的良好形象。“宁可他人负力帆,不可力帆负他人”是力帆的经营信条。力帆连年获得重庆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1999年力帆集团在全国首家获得政府及人民银行批准,发行了5000万企业债券。凭着良好的信誉,力帆可以从银行融到所需的资金。 力帆集团的目标是建立百年老店。力帆的品牌战略是:由区域品牌变为世界品牌,由行业品牌变为通用品牌。力帆集团的5年目标是: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创汇2亿美元,利税4亿元。 点评: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重庆力帆集团成功的三大法宝:创新、出口、信誉好。力帆老总有一句被朱镕基称道的话:“获利路有三,垄断我无权,投机我没胆,创新求发展”。是的,创新可以说是企业的马达,力帆正是靠着它的创新精神才有今天的成功。对于创新,力帆毫不吝啬,这一点从力帆的技术开发中心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3%-4%用于开发研制新技术和新产品就可以看出来。而体制的创新更保证了力帆健康的发展。力帆的第二大法宝——出口——可以说是力帆在战略上的又一成功举措。能够大胆地开拓国际市场是力帆极具远见的表现,这不仅把自己的蛋糕做大了,而且还创立了一个民族品牌,而这也归功于力帆的第三大法宝:信誉好。力帆的这三大法宝使它能走在同行者的前面,使它总是能拥有新的市场,并且使它能在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得到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向民营企业学习的。 |
中国兵器报微博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