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人物风采 查看内容

首届中国兵器报新闻奖通讯类优秀作品展示(7-12号)

2016-4-8 14:28| 发布者: 王莹| 查看: 2091| 评论: 0

7.抓住“牛鼻子” 深耕“责任田”

——中国长安深入推动落实“两个责任”

12242版,作者:方保华(中国长安)

今年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和党组纪检组的工作部署,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党委、纪委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为主线,全面贯彻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严字当头,实字为先,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积极履行党委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的职责,大力推动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深耕中国长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田”,有力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加强顶层规划 既把握“新常态” 又注重脚踏实地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首要是加强党委领导,强化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的顶层谋划。2015年伊始,公司党委就召开了中国长安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在认真研究中央和集团公司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新标准和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了加强学习与实践、提升领导力;深入推进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聚焦主业转职能、提升管控力等三个方面的任务要求,并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工作要点》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了任务目标。同时,公司还将落实“两个责任”列为年度TOP11中排列第2的重要工作,明确了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细化了工作内容、交付物和时间节点,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打造“立体”宣传教育平台唤醒党员干部规矩纪律意识

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通过会议、报纸、微型平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打造“立体”宣传教育平台,推动党员干部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讲政治、讲规矩,“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思想意识。一是加强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310日,公司党委中心组再次开展了落实“两个责任”专题学习,所属企业也把落实“两个责任”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分别进行了学习和研讨。二是印制专题学习材料。公司专门印制了《党风廉政制度汇编》、《党风廉政名词小词典》等专题学习资料,同时还编制了《党建时事》双月刊,发放总部和所属企业党员干部学习。三是召开专题推进会。418日,公司召开了落实“两个责任”专题推进会,公司党委领导通报了相关情况,再一次明确了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同时,公司还充分利用月度经济运营分析会、司务会,及时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四是开展专题约谈。2月中旬,公司党委对所属18家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专项约谈,4月初又对哈飞汽车、东安动力、东安汽发3家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进行了约谈,及时传达了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的新精神、新要求。五是加强警示教育。公司党委领导带头,积极利用公司微信平台,及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新标准,以及中纪委、中央巡视组发布的违规违纪案例发送至总部及所属企业中层以上领导人员,持续加强警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氛围。

坚持把监督检查作为重要抓手 抓早抓小 立整立改

公司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充分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持续开展监督检查,努力做到抓早抓小,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相关单位整改落实。一是开展自查自纠。按照集团公司5大方面33个问题点,公司总部及所属企业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的原则,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9家企业共查处问题点24个。二是开展专项检查。3月中下旬,公司纪委组织对所属11家主要企业进行了落实“两个责任”专项检查,对检查出的4大类13个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了通报,要求所属企业举一反三,及时加强整改。三是开展案件查处。今年以来,公司纪委组织对一位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个人重大事项瞒报事件,以及一家企业违规招投标案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处理意见,所属企业对多起违规经商办企业、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

强化制度刚性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常态化

持续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规范化、常态化,制度是保障。今年以来,公司积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新标准,大力开展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制度梳理和起草修订工作。公司先后收集所属企业相关制度73项,经过合并整理,新起草印发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实施细则(试行)》等4个制度。同时,公司总部还组织修订完善了《中国长安“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国长安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总裁办公会、党委会、纪委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形成了更加规范、更具操作性的“1+7”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公司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中国长安党委将进一步坚决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更加坚定地把“两个责任”落实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紧紧抓住“牛鼻子”,深耕“责任田”,为推动公司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8.晋林公司作风转变关键的“几下子”

12244版,作者:何小娟 蔡为伟(成都晋林)

五一前夕,晋林公司全面打响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一号工程”攻坚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斗志昂扬,在实际工作中,到处都能看到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对这样一家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为什么广大员工能保持良好的精气神?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发现,晋林公司靠持续推动作风转变的关键“几下子”,不断打造领导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增强了员工对领导干部的信任,鼓舞了广大员工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定了推动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决心和信心。

补脑子。晋林公司把学习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组织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活动,公司党委坚持两级班子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局的能力和服务员工群众的能力。

当例子。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转作风,发挥好示范作用,促进了风气好转。公司领导坚持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削减节庆会议活动,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立下规矩,针对加强和完善管理,出台了《晋林公司红线管理办法》,标明“雷区”,带头严格执行。公司总经理赖斌武带头执行车辆管理规定,每天将自驾车停放于公司大门外的停车区域,步行进入办公区。这一举动像一条无声命令,从者甚众。一直难以推行的制度,执行效果立竿见影。

搭台子。晋林公司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公平公正环境。竞聘上岗,逐步成为公司公开选拔使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4年以来,6名优秀员工脱颖而出,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晋林公司党委在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内部网络和员工QQ群,做到信息畅通,建立健全了相关管理机制,推行领导信访服务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促进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暖身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坚持在维护群众利益上出实招,用对广大员工的深切关爱关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企业向心力。公司党委坚持不断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切实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周三定期走访看望住院职工,仅去年走访困难职工家庭92户次,看望生病员工、离退休人员500多人次;坚持开展党员过政治生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自豪感,去年为168名党员过了“政治生日”,为566名员工送去了生日祝福;坚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仅去年就为30户职工子女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去助学金2.7万元;对生活区实施了亮化工程改造,对特品单价两度实行补贴,让员工切实得到实惠。

定框子。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扎紧制度的“笼子”。近年来,公司修订了企业一系列制度,完善了公司制度体系。2013年,公司新制或修订制度18个。2014年新制制度52个,修订3个,废止19个。2015年新制制度10个。针对学风不实,修订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制度;针对公司违规违纪屡禁不止,出台了《晋林公司红线管理办法》;针对文风会风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总经理办公会和党委会议事规则;针对干部作风问题,出台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制度等等,初步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机制,把权力有效地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注重制度制定的细化、实化,增强了制度执行效果,基本杜绝了“牛栏关不住猫”的现象。

黑脸子。狠抓整风肃纪动真格,实行党员干部作风零容忍做法,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落地就抓,严格执纪、强化惩戒。严格干部考核管理,对不胜任的现职领导干部进行核实认定,推行试用期制度,能力不济者退;推行竞争上岗,相形见拙者退;实行划线腾位,年事已“高”者退;调整不称职、不胜任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者退;开展群众评议,群众不满意者退;推行末位淘汰制,排位后三位者退。2013年以来,6位中层领导被淘汰离职。

目前,晋林公司保持作风转变的好势头,将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2014年以来,晋林公司基础管理日益完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三项制度取得显著成效,近4年来首次全面完成集团公司考核指标。今年以来,晋林公司生产经营形势进一步好转。

 

 

9.承续“百年长安”之根脉 筑牢“报国中坚”之根基

12253版,作者:曹佳嘉(长安工业)

长安工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脱胎于近代军事工业,诞生于战争岁月,历练于抗战时期,成长于建国初期,崛起于改革开放,长安的发展既是军工行业发展的缩影,更是军工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153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在硝烟和炮火中锤炼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军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引领着一代代长安军工人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继往开来。

保军报国 铸就民族兵工的脊梁

长安军工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是“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军工产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1862年,洋务运动风起云涌,在上海松江的一座庙宇里,英国人马格里在清朝重臣李鸿章授意下,创办了上海洋炮局,这不仅是长安的前身,更是揭开了长安投身实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大幕。

1863年,上海洋炮局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1865年,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雨花台,扩建为金陵制造局,从此走上了振兴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历史舞台。如果说上海洋炮局的建立,为长安的萌芽埋下了一枚种子,那么苏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则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长安作为民族兵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发展军工技术中屡次挺身而出,担当重任。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更好地保存民族兵工实力,为后续支援抗战、实现民族独立作出更多的贡献,长安的前身金陵兵工厂奉命西迁重庆,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以超乎常规的速度恢复生产,奏响了一首保家卫国的慷慨之歌。

抗日战争时期,第21兵工厂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共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万挺、捷克式轻机枪1.5万挺、中正式步枪8.6万支、汉式步枪21万支、82迫击炮弹320万颗、黄磷手榴弹31万颗,以及各种雷管、炸药包、擦枪器具等若干,其产量约占全国兵工厂武器总产量的60%,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珍宝岛战役等多次民族抵御外辱的战役中,都有长安生产的武器弹药,为历次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书写了民族兵工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这首创作于1937年,由郭沫若作词、贺渌汀作曲的《21兵工厂厂歌》(今《长安之歌》),诠释了百年长安的历史使命,凝聚并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历久弥新的珍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砥砺拼搏 打造军民结合现代化企业

从中国兵工的摇篮,到抗战烽火的坚强后盾,再到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长安始终秉承“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响应“军转民”的号召,百年长安踏上二次创业之路,开始了“军转民”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长安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涅槃新生”,目前,千亿级企业长安汽车也正是长安军工孕育的军民结合发展成果,成为军民融合成功的典范。

2008年底,根据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原长安集团实施责股分离,正式更名为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工业抓住“退城进郊”机遇,经历了历史上第四次搬迁,在新区投入12亿元,建成了如今设备设施齐全、数控化程度达30%以上、具备研制和生产大型复杂系统能力的现代化军工企业,为新时期更好履行使命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确保了“三年专项订货任务”和历年的生产订购任务的顺利完成。

2011年,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健全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的决策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期间“11316”发展目标和“1+3”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在“11316”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公司上下形成了强大合力,2013年公司收入突破100亿元,比2009年(搬迁第一年)增长41%,利润突破3亿元,实现“破百进三”,公司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安十年如一日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一大批特种装备成功研制,实现了由装备单体向装备系统、传统装备向高新技术装备、配套为主向系统集成转变,产品结构正向体系化发展,特种产品多项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累计突破新技术共36项、新工艺共75项,14个新产品完成设计定型,12个产品实现批量订货,新品贡献率达40%以上。特别是某重点产品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克服了资金压力大、研制条件不足、无技术来源、高端人才缺乏的困难,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如今成功立项;某特种车辆在国内一无技术标准、二无试验方法、三无研发平台条件的艰难环境下,通过自主创新,圆满实现国内相关试验第一爆,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多年来,公司持续深化改革调整,革故鼎新激发新活力,持续推进了多方位的变革和调整,成功走出了改革的“深水区”,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循序渐进推进了5次组织结构调整,做到扁平精干、效率倍增,本部单位较2011年初减幅达63.8%,室、工段、班组较2011年初减幅达57.4%。持续优化员工结构,努力消除“两多两低”现象,公司本部从业人数较2011年初减少1938人,减幅26.6%。开展“百人到基层,成才在一线”活动,127名管理部门骨干员工充实到生产一线,实施中层管理人员全员竞聘上岗,中干总数由242人精减为163人,减幅32.6%,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减幅达30%,科技人员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三师”人数增幅达47%,劳动生产率增幅达62.7%,员工收入年均增长达10%

始终坚持“政治是引领力、党建是生产力、党员是推动力、文化是凝聚力”的理念,着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通过持续改进作风、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四讲”主题创先争优活动,做细做实“支部牵头项目”,搭建“党群连心桥”,加强“‘158’长安军工文化”落地等,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员工群众,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的改革发展。

传承创新 奋力开创军工发展新局面

时光荏苒,见证时代变迁,岁月如歌,谱写未来华章。153年的发展,抗战烽火血与火的洗礼,不仅书写了长安工业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这必将成为推动长安工业未来发展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是始终将军工精神作为助推发展的强大动力。一路走来,一代又一代的长安军工人在长期民族解放事业和改革发展中坚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薪火相传、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到每一个干部员工的血液和灵魂,已经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和精神源泉。在新的时期,我们秉承军工优良传统,历经岁月变迁和时代发展,在探索实践中,丰富完善了军工精神,形成了具有长安军工特色的“勇于突破、大胆担当、追求精细、高效卓越”的企业精神。

二是始终将使命价值作为创业立位的根本。民族有民族的使命,企业有企业的担当,作为军工企业,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忠诚服务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为此,我们始终把“保军报国、强企富民”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国家的重托、企业的追求、员工的期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条件多艰难,我们都把特种产品的发展放在首位,不讲借口,不计报酬,不折不扣全面完成特种产品的各项任务目标。

三是始终将深化改革作为科学发展的出路。企业的发展,活力在改革,动力在革新,关键在调整。长安工业153年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司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顺应新形势、新趋势,主动调整,革故鼎新,才能解决各个时期和各个层面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只有持续深化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续写百年长安工业新辉煌。

四是始终将党建和人才建设作为持续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着力把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发展的竞争优势、资源优势。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增强了员工信心,提升了员工士气;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推动公司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的理念,着力建设“企业强盛、员工幸福”的新长安。

回望过去,长安从诞生之日,就紧紧融入到国家复兴、救亡图存的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中,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辉煌而光荣的历史。展望未来,长安军工人将继续秉承人民兵工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军工文化,始终牢记“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神圣使命,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集团公司深入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战略牵引下,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提升保军实力、行业影响力和发展能力,为打造世界一流防务品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进!

百年长安,报国中坚!

 

 

10.用责任和奉献书写着平凡人生

——记首届“最美兵装人”求知之美获得者、兵装院第一研究室副主任臧文利

12282版,作者:韩晓文(兵装院)

在人民军工战线上,有这样一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书写着无悔于人生的故事。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持全面工作的臧文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臧文利作为兵装院科研项目的“大拿”,很内敛,显得不善言辞。可正是他,在科研工作中最善于解难题、出精品,关于这些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是那么“平淡”,一切都可以归于“工作需要”,但他身边的人对臧文利的巧思善干却无不交口称赞。

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的“探索者”

在我国首个某新型产品系统中,作为总体技术组组长和分系统副总师的他,面对种种挑战,不等不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学习掌握了数十项装备特性、国标等多个领域,申报专利5项。研制过程中,他迎难而上,顾不上刚出生的孩子,努力钻研,从问题的表象中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最终解决了难题,保障了项目的如期开展。该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定型,主要性能指标提升数倍,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臧文利还担任集团公司首个某大型复杂产品系统的副总师和总体技术组副组长,他带领院内项目组利用专家知识库、技术研讨、技术分析、专项攻关等方式,用较短的时间融入了项目和联合总体组中,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立项。在某分系统方案的设计中,基本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领室里的员工们抓住项目的主要关键点,反复研究分析,快速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构建了方案。

在某国家级总体研发条件建设项目中,作为主要的技术牵头人,面对多重不利条件,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类比、大量资料的挖掘、发展趋势分析、多领域标准和资料的融合学习等,完成了建议书的编写,通过了咨询公司评估,获得了立项批复。

不惧挑战、积极开拓的“实践者”

在“十一五”末,研究室当时除了即将结束的某型号项目,“十二五”几乎没有已落实的项目,作为新任命的室副主任,他紧盯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多领域技术的学习和融合创新,面对未来技术领域的诸多挑战,主动思考装备和技术发展,不断加强论证分析和创新,在总体架构、滤波、数据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带领全室人员勇敢面对挑战,争取了两个预研项目,完成了两个外贸项目的出口立项评审,专业领域也在可靠性和装备保障性领域得到了拓展。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学习者”

在做好项目的同时,他还不断结合项目实践,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发展的追踪与研究,在兵工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还是控制理论与应用杂志的审稿人。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产品系统发展、信息控制技术等方面撰写技术报告和发展研究报告数十份,并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4年他被评为院一级学科带头人,为集团公司某车辆“十二五”预研专家组成员,入围了国防科技领域优秀青年拔尖人才评选。

团队建设、营造氛围的“带动者”

“一人强不算强,大家强才是强。”臧文利明白,带好一个团队是自己更重要的责任。作为第一党支部书记和一室副主任,在做好技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党支部工作和团队建设,注重树立全员学习观念,把党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搭建了二次学习和主动学习平台,引导员工对新兴领域和新技术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十三五”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和论文数量方面,第一研究室都展现了良好的势头。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臧文利同志多年奋战在兵器科研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和兵装人默默奉献的情怀,向人们传递着“忘我工作、细致认真”的正能量。面对工作,他充满激情,有使不完的劲;面对困难,他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面对亲人,他也有说不尽的歉疚与遗憾。荣誉见证了那些辛勤的付出与流淌下的汗水,见证了在它闪耀的光芒背后一个个平凡日子中所蕴含的卓越追求。他凭借一切献给兵装事业的行动,展示了一个中国兵装人的精神风貌。

 

 

11.老厂,那片曾经的热土

12283版,作者:郭清华(四川华庆)

回望那片热土,旨在纪念一种忘却,传承一种文化,弘扬一种精神,激励一种斗志。安居乐业,今非昔比。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做强华庆,造福员工,我深信:华庆的明天会更好!——题记

老厂是一个地理概念/定位于我们现在的东南/老厂也是一份难解的情缘/四十二年的漫长岁月/曾在那里演绎创业的激情故事/描绘建设的壮美画卷

当挖掘机掘出第一斗泥土/当那些钢筋水泥编织着新的童话/浇筑着新的家园/我就知道:我们的老厂/即将成为梦里的呼唤/模糊我们回望的视线……

是那首名叫《我们的老厂》的小诗,把我们带上了来时的路。

近了,华庆老厂的地标性建筑——那高耸在水池山上的电视差转台,而今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近了,新添老街——曾经是老厂出入的咽喉要道,昨日的繁华和鼎沸,已经换作了破旧而衰老的容颜。

为了一睹老厂的全貌,我们直奔四川省南溪县大观镇东风村后面的茶山而去。茂林修竹却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折返途中,公路两侧住宅上那些黑洞洞的门窗,用诧异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也勾起了我们探访的欲望。

东风村,曾经生活的地方。原总务处办公楼和招待所之间的石梯曾是一条进入东风村的捷径,而今石梯横斜,野草萋萋。原长庆宾馆后面依山而建的多栋住宅,没有了居住,没有了保护,仿佛饱经沧桑的老人,孤独无助、惆怅落寞。有的外墙上爬满青藤,掩饰着人去楼空的淡淡忧伤。东风村唯一可供品茗、棋牌的休闲娱乐场所的中间空地上,曾经等身的黄葛树已经参天,见证她成长的,是横陈在两侧破败不堪的平房。只有那些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上零星的防盗栏和晾晒的衣物,昭示着那里居住着新的主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涉外项目而修建的长庆宾馆,曾经在西南兵工企业中首屈一指。而今,这里成为了大观园酒业员工食宿的地方。宾馆对面,全福村民的自建房依然经营着餐饮、棋牌以及小百货的行当,只不过,门前冷落车马稀。

职工医院,60后的职工子女大多在这里诞生。也是这里,为我们驱除了病魔的缠绕、带来了健康的福音。从这里辐射开去,方圆数十里的乡民,也分享到了国有企业医疗卫生的福利。而今,围墙外的两株榕树亭亭如盖,无限生机。而围墙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花园式的休憩场所、平坦坦的门球场地,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墙倾屋圮、残垣断壁,述说着这里的变化;几蓬衰草、一片萧瑟,呈现出这里的悲秋。一个小男孩坐在门球场边,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我们,似乎想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这里发生过什么?

厂大门正对着的那个花园,曾经是职工、家属休闲的好去处、信息的集散地和美食的一条街。而今,花园里的每一株香樟树脚,已经用蓝色的瓷砖砌上了花台,高雅而整洁;花园边上的那些小餐馆、小卖部已荡然无存。站在花园一侧的桥上眺望,兵器工业川南销售公司的办公楼,现在已是大观园酒业的办公场所。枝叶映衬,秋日暖阳,“三军三民”时期的辉煌与气派,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注脚。

三用堂依然静默在那里,门厅顶上的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长庆职工俱乐部”已无影无踪。曾经承载老厂重大体育赛事的灯光球场,已是繁华落幕,野草无情。

老厂生活区人气最聚集的地方之一,是红旗广场。银行、邮局、派出所、工矿商店集中在红旗广场附近,居住、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出行,大多也集中在这里。矗立在红旗广场周边的多栋建筑,成为了留在老厂的人们安居的处所。

老厂生活区人气最聚集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学校了。华庆分离破产时,职工子弟学校整体移交地方。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老厂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倾尽全力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今,几排土坯小青瓦平房,已改造成了砖混结构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拆除原子弟学校小学部、中学部教学楼而重建的逸夫楼、励志楼高大气派,器宇轩昂。曾经用我们的双手削平整个山头建成的操场,至今仍是长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课间休息的学生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嬉戏打闹,尽情挥洒着童真与青春,尽情放飞着希望与梦想。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青春年少的生机、朝气蓬勃的活力,也感受到了老厂那片曾经的故土,正培育着鲜活的未来、簇新的希望……

老厂生活区的来去匆匆让我们五味杂陈。老厂生产区又该有怎样的变化呢?

在厂门口,我们踟蹰着,思忖着——大观园酒业的司名和“金喜来”的商标,取代了我们原来的厂名,巨幅广告宣传画把我们曾经书写的质量方针挡得严严实实。原来的接待室玻璃幕墙及房檐,也用相应的宣传画和宣传语进行了精心装饰。

进得厂门,一条宽阔、平整的景观大道让我们豁然开朗——左侧的原总务处办公室、自行车棚以及厂工会原来的宣传橱窗不见了踪影,右侧的原保卫处办公楼到原供应处的库房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彰显现代企业文明的绿化带、文化墙。绿化带地下,掩埋着存储原酒的陶坛。据介绍,为了翻新道路和整治道路两侧的凌乱建筑设施,大观园酒业不仅重新进行了规划,而且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

当我们来到原四车间办公大楼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原四车间厂房,而今成为了室内储酒的重地;毗邻的原供应处办公室及多栋库房,而今已拆除重建为大观园酒业的污水处理厂和停车场。

跨过小桥,越过小溪,曾是老厂指挥和管理中心的原厂部办公大楼仍然不失往昔的风采,只是至今还闲置着,等待大观园酒业派上新的用场。

流经厂区的那条小溪,经过拦溪筑坝、梯级蓄水,打造成了一道亮丽的水景。沿着小溪左侧的道路,我们从原工具处向原六车间一路走去。原工具处办公室一侧的建筑已夷为了平地,种上了花草;原工具处厂房,而今和原运输处厂房、电冰箱大楼一道成为了宜宾长信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制线车间;原工具处对面的成品库房,而今已建成室外大型储酒场。十余个不锈钢储酒罐体,在香樟的掩映中静穆、在溪水的倒影中灵动、在阳光的照耀中光辉……

充分利用华庆留下的财产和资源发展自己,这是大观园酒业的应有之义和明智之举。但是,大观园酒业并没有因此而乘凉树下、坐享其成,相反,他们还不惜投资新建厂房、改善设施、扩大规模、壮大企业。原一、二、八车间和机动处厂房,以及原一、二车间厂房前面的花园和原八车间厂房到小溪边的地块上拔地而起的三栋新厂房,新旧衔接、相映成趣;连线成片、蔚为壮观。数百口窖池密密实实地布在了厂房内。工人劳作的场景,室内弥漫的酒香,让一行的我们如痴如醉……

走在老厂现在的道路上,我们怀旧,我们寻觅,我们追思,老厂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历久弥新。曾经的创业与奉献,曾经的激情与智慧,曾经的苦痛与挣扎,曾经的辉煌与壮丽,让我们又想起了那首《我们的老厂》的小诗——

还记得转弯爬坡时坚定的步履/还记得“三军三民”擎起的一片天/还记得“长庆”电冰箱/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下线/还记得国内首创的射钉器/声名远播在塞北、江南/当那些环环相扣的链条/不知疲倦地传送着动力/激情飞扬的人们/便演绎出风雨彩虹、斑斓无限

还记得办公大楼的挑灯夜战/还记得生产现场忙碌的白天和夜晚/扬威香港回归庆典上的瞬间/还记得国庆阅兵仪式上/老厂奉献出的一份威严

我们在分立破产的破茧而出中/实现了华丽的蝶变/我们强科研促调整/让长达十多年亏损的企业凤凰涅槃/我们还在那里/勾画了新址的蓝图/也酝酿出了一往情深的眷恋……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搬迁至四川省彭州市后的华庆,在以张富昆为总经理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七年奋进,玉汝于成,沧海桑田,华丽转身。当“622战略贡献奖”、“211战略第一步贡献奖”收入囊中的时候,我们知道,面对新的机遇,谋求新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光。勤劳智慧的华庆人,正高扬着“爱岗敬业、感恩诚信、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履行着“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坚定着“做强华庆、造福员工”的信念,围绕着“超越领先、转型升级”的目标,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以实现“211战略”的新业绩,书写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12.三线精神 回声嘹亮的时代战歌

12293版,作者:谭光华(重庆大江)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徙,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当时国际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为加强战备和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国家做出了这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在多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的参与下,在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辐射中国的13个省、自治区,以战备为需要的这项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加速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张老照片 牵动三线情思

有一张老照片,是90年代在三线企业的山沟里我和妻子结婚时的集体婚礼场景,翻开那一页,就勾起了我最深处的记忆,那些抹不去的三线情怀,常常历历在目。

几乎所有的“三线企业”都有着相似的布局,职工住宿区附着在山间,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蜿蜒向远处,生产车间在山沟里,有的甚至在山洞里,那里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隐蔽性好,有幼儿院、医院、学校,加上完整的配套设施,机器轰鸣,鸟语花香,就是一个个小社会,一个个世外桃源。

我所在的三线企业,地处金佛山南麓。春天的时候,那里的映山红满山遍野,映红了山,染红了水,羞红了少男少女的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妻子先后分配到那里,映山花编织的花环见证了我们简单而执着的爱情,最清苦的日子,也因为自己是军工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那时,工人们为了赶产品任务,通宵达旦地劳作,觉得那是件最光荣的事。曾有一次,连日大雨,引发山洪淹没了厂房,洪水一退,老厂长第一个跳进污泥里,人们也迅速地聚集起来,清理污泥,检修设备,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一位车间调度三天三夜没有回家,累倒在车间现场,送到医院后确诊脑血管破裂,昏迷两天后离世,没给家人留下任何一句话。

一位叫王鸿昌的老书记,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从北方举家迁徙到南方,来到夹皮沟里,两袖清风,五个子女全在生产一线,一个翻砂工,一个磨工,两个机加工,一个检验工。要给子女换轻松的岗位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直到他们一个个退休,五兄妹的工种都没有变过。1990年这位老书记病逝,全厂1000多名职工自发排起长龙,默默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送行……

多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络绎不绝地重返三线故里,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残垣断壁,荒地孤坟表现出强烈的依依不舍?仔细想想,原来他们的根在那里,魂在那里。那里,或有他们逝去的青春,或有他们故去的亲人,或有他们最难忘的奋斗足迹,他们留恋过、痛苦过、拼搏过、骄傲过。当他们一次次打开记忆之门时,总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留不住的岁月里,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它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奋斗、关于生离死别,关于情深义重……

这样的情怀,在他们心里,与时间同在,与生命同在!

调整搬迁 搬不断的情和根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很贴切地诠释了三线兵工人奉献国防事业的情怀,这也是三线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缓和,八十年代,企业经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三线军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始了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许多企业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了定位,成功实现了军转民转型。我所在的工厂以市场需求为重心,不断开发出市场急需的摩托车零部件,当时摩托车市场红火,产品供不应求,但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成为发展的瓶颈,走出大山,搏击市场成了三线企业必须选择的道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三线企业完成了搬迁。

我们也搬迁到了大都市附近,搬掉的是落后,搬不断的是情和根。

儿子高考后的那年夏天,我携妻儿回到老厂,面对我们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妻子泪流满面,她说:“儿子,你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无论你将来到了哪里,你要记住,你的根在这里。搬厂时,你才两岁,那时,我和你爸爸都很年轻……”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也翻江倒海:时光真如行云流水,山不老,人先衰,转眼间青春已落幕,多了皱纹,白了黑发,侧目扫过儿子那疑惑的眼光和青春稚嫩的脸庞,心中酸楚地想到我们曾经的青春模样也在这片土地上恣意过,张狂过。我们的激情也在这片土地上绽放过,付出过。注定那段岁月要在心底打下深刻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工作和生活,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价值取向。

万事万物皆有荣枯,谁言时光是老人?千千万万代,成百上亿年,只有时光在贯穿、在陪伴、在见证生命的繁衍和生生不息。永远有多远,时光就有多长。时光在天地间奔跑,三线建设在时光里不过就是一个点,但那不是一个苍白的点,而是一曲回声嘹亮的时代战歌!

精神传承 成就兵装梦想

新时期的兵工企业,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新时期的军工人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为了国家的富强,兵装骄傲在奉献、在拼搏。

实现兵装梦,他们是开拓者、践行者、征服者。

在我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经历过三线岁月,他们仍在为公司的发展作贡献。有一个叫郑晓明的电焊工,他生在三线,长在三线,也曾经工作在三线,如今已从事电焊工工作33年,其间工作变更10次之多,他没有怨言。虽然先后拥有“中华技能大奖”、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能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近30多项荣誉,他没有骄傲。作为一名技能带头人,他将自己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同志,累计带徒近100名,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6名、技师8名、高级工30名。2011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务部批准建成了全国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郑晓明焊接工作室。如今,他依然工作在一线,在焊光闪闪中传承他的绝技。

他说:“三线精神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兵装梦,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不能忘,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不能丢。我要做好精神和技术的传承,不能让精神失传,不能让绝技绝迹!”

今年二月,我所在的公司接到一批特殊的专项产品生产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为荣誉而战,公司员工摩拳擦掌,面对这次全新的挑战,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体干部员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作业环境温度高等困难,在专项产品的试制和生产过程中,员工们不畏艰难,和困难较劲,和时间赛跑。多少个夜晚,他们挑灯夜战至深夜,这次任务的圆满收官,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在此次专项产品任务的生产过程中,员工们充分展示了吃苦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这就是三线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次次抹掉的文字,是因为知识在不断积累和更新;一次次拍岸的浪花,是因为水在不断积蓄归海的力量。

三线精神就有这样丰富的积累,就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就有这样巨大的张力。

三线精神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如今跻身经济建设的大潮,有了三线精神的传承,我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屏障不能跨越?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这样一支队伍在检验能力和水平时能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敢为、在探索和创新工作时有为。这样一支使命感强、战斗力强、责任心强的队伍,关键时候能征善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是实现兵装梦的强大脊梁。

你看,兵装人在武器装备上的突破、在汽车产业发展跃上的台阶、在产业调整优化上取得的进展、在深化改革上迈出的步伐、在管理提升上提高的水平、在创新驱动上取得的成效。你会坚信,这是一支信念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知识渊博的队伍,他们正在成为祖国强大的源泉,成为兵装发展的骄傲。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为实现兵装梦添砖加瓦。

精神在,事业成。三线精神定能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路,让我们方向更加坚定,步履更加稳健,行动更加果敢。面对新挑战,兵装人的梦想正一天天变成现实,成为祖国强大的骄傲。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