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余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3-6-4 09:58|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897|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紧迫性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六大战略”,应对金融危机,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认真实施“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区域经济逐渐回暖,城乡环境有效改善,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党的建设得到加强,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10.60亿元,同比增长3.4%;农业总产值19.92亿元,增长3.5%;工业总产值558.95亿元,同比下降11.2%;第三产业增加值82.65亿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6亿元,增长14.0%;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7.47亿元,增长8.9%;合同利用外资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增长8.9%7.6%;完成自营出口11.62亿美元,下降20.3%;财政总收入53.91亿元,增长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73亿元,下降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938元、8330元,增长6.3%9.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本外币)931.52亿元、713.82亿元,增长31.9%35.6%

上半年我们虽然竭尽全力,但是实绩不尽人意。对于上半年我区不少经济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我们绝不能怨天尤人,单纯地归咎于世界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应该认真地审视主观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病急乱投医”。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调结构比保增长更重要”的理念,在治标的同时更加突出治本之策,在解决个别热难点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系统化解决方案,在追求短期发展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互联网、新经济和全球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余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区的影响不在虚拟经济,而在实体经济。原因何在?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意识到在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批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发展产业的基础薄弱,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矛盾日益显现,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地制约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产业体系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完备,产业集群传统化,基础工业的力量薄弱,低、小、散的现象依然存在,抵御宏观经济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不强;三是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较低,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高增长行业缺乏,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缺少,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不强;四是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党政干部、企业家、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资源稀缺;五是我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利用,虽然三面拱卫杭州,与主城区无缝对接,但是主城区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溢出效应、互补效应均未很好发挥。我区虽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文化优势张力不足,局部还成了发展的历史包袱;六是我们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发展理念、行政能力、管理水平遇到了新的挑战,对互联网、新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准备,对发展现代产业不理解、不适应、不懂得、不会管、不敢管、不善管等“本领恐慌”现象比较突出。传统经济已经走到头,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余杭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危机,危险中蕴含着机遇。我们要化危险为机遇,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愿景,就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反骄破满,抢抓机遇。要抢抓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抢抓国内战略产业规划大调整的机遇,抢抓杭州构筑现代产业大体系的机遇,着力构建具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参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能结合杭州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具有推进余杭在新的更高起点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二、把握机遇,科学确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全球化、新经济加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国际产业链出现了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信息化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掌控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地区和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二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主宰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三是产业转移出现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向产业链式转移转变,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在从优惠政策向投资环境转变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到以“群居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此背景下,我区谋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越的目标,必须树立互联网、全球化、新经济的理念,必须树立集群集成发展的理念,必须树立跨越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既与世界接轨又有余杭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自然生态优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六大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培育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业为主体的五大产业群,打造示范带动力强的三十大产业集聚基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的扎根于优秀历史文化、茁壮于高新技术产业、繁茂于现代服务业的常青树型“3+1”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1年全区GDP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6%;一二三产比重调整为55342。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50%左右,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7%;一二三产比重调整为3.546.550。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6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分别成为第二、第一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争取突破750亿元,年均增长22%。通过提升业态、拓展领域和集聚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使之成为全区的“首位经济”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支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2%。“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三大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创意西溪、创意良渚、创意临平”三大基地初步成形,成为杭州文创产业综合示范区。

——现代工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年均增长17%R&D投入占GDP 3.5%;全区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0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7000件,专利企业达到1000家;人才资源总数达到22万人以上,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达到2500人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减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成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0亿元,年均增长6%。形成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特色精品农业为支柱,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布局合理、优质高效、城乡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三、统一思想,严格坚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理清的总体要求、发展途径、发展方法等关键问题,以及必须抓住的产业选择、项目准入、机制构建等关键环节,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居民劳动就业、增收的关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正确处理好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新兴潜在主导产业的关系,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是必须坚持城市化引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功能配套,促进要素集聚,强化“三区多特”等产业发展空间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建设,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三是必须坚持开放融入。树立只有全面融入杭州主城,才能接轨大上海的理念,加快城市形态和产业形态与杭州主城的全面对接和融入步伐,在借势发展中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以融入促开放,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推动我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提升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四是必须坚持创业创新。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破除“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思想,激发“二次创业”热情,促进由“守摊子”向“创大业”转变。坚持“拓市场、促转型、送温暖”三位一体,强化对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现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长。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结合,着力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低端加工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促进“余杭制造”向“余杭创造”、“余杭标准”、“余杭服务”、“余杭创意”转变。

五是必须坚持“三高二低”。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确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能耗、低污染”“三高二低”的项目准入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瞄准高端产业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积极引进符合“三高二低”标准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六是必须坚持“三力合一”。深入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强化政府在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产业考核评价、扶持激励、准入退出等政策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要素统筹配置、资源整合利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和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

四、创新创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基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促进产业发展模式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型的过程,是促进产业由分散布局向相对集聚转变的过程,必须明晰产业选择,调优产业结构,构建以“3+1”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促进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三十大产业集聚基地。

(一)构建以“3+1”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催化剂,是城市化进程的载体和依托,是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现代产业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基本的标准是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无论是从余杭迈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余杭独特的区位优势来看,我们都应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选择上,我们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总部经济,配套发展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首位经济。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既归属现代服务业,又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有很大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脑+文化+电脑”,是一种典型的“智慧经济”、“大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从现代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产业形态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尽管在统计上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归属于现代服务业,但在工作上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大产业,即所谓的“第四产业”来抓,形成“3+1”产业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选择上,我们要在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基础上,着力培育发展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高效益、高增速为主要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当代高技术产业自产生之日起就呈现出一派生机,享有“朝阳工业”的美誉。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孕育和推动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如今,高技术产业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关键产业或支柱产业,而且也成了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一条捷径。对我区来说,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生态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龙头型项目和企业,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健康产业、电子电气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促进产业茁壮成长、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柱。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具有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经营全球化的显著特点。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是改变余杭制造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的必然要求,其根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形态,并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手段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成套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把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是提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根据余杭产业发展现状和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余杭农业特别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优势,但尚未根本改变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有待提升。要契合余杭城市化发展要求,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型、生态高效型、规模集约型、品牌特色型农业,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区域优势种植业、高效生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把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成为具有促进农民转移、服务城市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的高效产业。

(二)打造五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具有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应该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和我区现有产业基础,我们要重点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家纺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一是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塘栖装备制造工业园为核心基地,以全区其他工业园为配套基地,以华立仪表、西湖汽车零部件、杭锅、杭氧、钱江压缩机、宝鼎铸锻、汽轮辅机等龙头企业和现有普通零部件企业为基础,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成套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发展一批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推动现有装备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业规模,力争到2015年形成销售额超1000亿元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是信息产业集群。以杭州余杭创新基地为核心基地,以周边镇乡工业功能区为配套基地,以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知名企业为龙头,带动发展一批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系统集成服务企业,配套发展信息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器设备等信息制造业。加快建设杭州大学新城,培育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力争到2015年形成集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制造于一体的销售额超500亿元的信息产业集群。

三是绿色产业集群。以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基地,以周边镇乡工业功能区为配套基地,以运达风电、工电能源、春风动力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引进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和三废处理、节能节水等节能环保类具有快速成长性的企业,并加快建设共性技术、检测服务和虚拟交易平台,力争到2015年形成销售额超500亿元的绿色产业集群。

四是健康产业集群。以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华立集团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基地,以民生药业、贝达药业、天元药业等现有企业为基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健康食品企业巨头,促进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集聚,带动药品封装、医药物流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形成销售额超300亿元的健康产业集群。

五是家纺产业集群。以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崇贤工业园为核心基地,以周边镇乡工业功能区为配套基地,以奥坦斯布艺、众望布艺等现有家纺企业为基础,引进培育一批家纺终端产品制造企业、销售龙头企业和研发设计机构,强化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销售额超300亿元的家纺产业集群。

(三)构建三十大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现代服务业“九区五基地”:文化创意产业三大基地、房地产业三大集聚区、休闲旅游业四大重点区、现代商贸物流业二区二基地。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三大基地为创意西溪、创意良渚、创意临平,创意西溪基地依托杭州余杭创新基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南湖新城,重点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旅游、艺术品展示与交易等产业门类;创意良渚基地依托大美丽洲公园、大遗址公园,以良渚遗址保护和文化开发为着力点,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产与消费、文化会展、影视传媒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创意临平基地依托塘栖运河风情文化区、超山文化旅游综合区、人民书店总部现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区、临平绸厂时尚艺术商业文化区、天都城时尚创意创业中心等,重点发展版权交易、影视制作、设计服务、艺术品展示与交易等产业。房地产业三大集聚区为临平副城集聚区、良渚组团集聚区、余杭组团集聚区,重点发展高品质生态型房产和高端商务房产。休闲旅游业四大重点区为大运河风情旅游区、大良渚文化旅游区、大径山风景旅游区、余杭古镇旅游区,重点打造大美丽洲、西溪湿地、超山等九大旅游综合体。现代商贸物流业二区二基地为临平中央商务区、勾庄现代物流示范区、运河余杭港区物流基地、乔司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提升发展都市配送物流和专业配送物流,培育发展城际配送物流。

二是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三区”为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和未来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杭州余杭创新基地、杭州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八园”为塘栖装备制造工业园、南苑都市工业园、崇贤工业园、星桥电子机械工业园、义桥装备制造业工业园、闲林新材料和沈家装备制造产业园、凤都工业园、仁和大运河工业园。其中,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健康食品等健康产业,光机电一体化、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品、电子器件、厨房家电等电子电气产业,提升发展纺织服装业,逐步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电气产业、纺织服装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杭州余杭创新基地重点发展以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数字内容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实验室经济,带动发展通讯电子、汽车电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以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艺术类设计等为主的研发设计服务业,逐步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杭州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加快废弃矿山整理、开发和利用,重点发展高端化、节能环保的成套装备制造业,打造杭州北部先进制造业重要区块。“八园”要主动接受“三区”的辐射带动,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各自形成一到两个特色产业。此外,现有的其他镇乡工业功能区要逐步关停高污染企业,向“三区八园”转移部分扩张型企业,适当吸纳综合效益好的无污染企业,加快“退二进三”步伐。

三是现代都市农业“一中心四板块”: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径山茶产业板块、生态养殖板块、塘栖枇杷板块、生态竹业板块。其中,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以提升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建成集生态化、科技型、观赏性、示范辐射于一体的余杭区现代都市农业龙头;径山茶产业板块以径山茶原产地保护区域为范围,走“精品高端茶饮品”路线,形成集生产、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径山茶品牌产业经济;生态养殖板块以运河镇运河以北地区为核心区块,辐射水产适养区,重点发展甲鱼、黑鱼、青虾三大主导产业,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形成生态化、产业化、集约化高效生态渔业集聚区;塘栖枇杷产业板块以塘栖镇、仁和镇运河以北地区为核心区块,与当地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发展休闲采摘业,把塘栖枇杷打造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产业;竹产业板块以瓶窑彭公竹制品市场为竹产业综合商贸平台,分别建成百丈镇和黄湖镇竹材加工、瓶窑镇早竹笋业、中泰乡竹笛制品三大核心区块。

五、求真务实,加快落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

凡事知易行难,再美好的愿景、再科学的构想、再完美的决策,都需要有效地贯彻执行和有力的措施保障。我们余杭不少好的理念“墙内开花墙外香”,不少好的规划“图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就在于没有好好执行。在前期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想,并在产业结构、产业选择、发展方式和区域功能定位等不少方面做了创新调整。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思路、常规的举措,最终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空折腾一番。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的组织协调、完备的要素支撑、明确的政策导向、高效的执行力和服务力,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余杭产业体系这棵常青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深入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撤村建居、撤镇建街力度,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坚持“四高标准”,加快交通道路、电力通信、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面、系统、有用、优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环境。对各大重点产业集聚基地,除常规配套要求外,按照各集聚基地产业发展定位,量身定制相应配套设施标准。要按照清洁、清净、亲水、无视觉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要求,继续抓好“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实提高截污纳管水平,加快推进生态城区建设;要杜绝零星式、低水平房地产开发,不断完善教育、卫生、医疗、公交、购物、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打响“住在余杭”品牌,打造符合产业提升和人才引进的高尚居住环境。

(二)创新体制机制,明确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快推进“一副三组团”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由“一副三组团”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体制。成立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全区产业集群核心基地和配套基地培育建设。强化协调沟通,确保“十二五”各产业专项规划之间以及与其他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一区带多园”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要素整合。建立专业化协作配套机制,促进“一区”与“多园”的分工协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完善产业准入退出、扶持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评审制度,按照各产业集聚基地,制定分区块产业导向目录和项目准入门槛。整合调整现有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优势产业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重点扶持产业平台,提高政策绩效。坚持铁腕治污,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积极创新节能减排机制,加快推进排污权交易,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在余杭设立地区总部。推进“国退民进”,加快向民营经济开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行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互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强化激励和约束,构筑余杭特色的“1+X”考评体系。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现代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土地空间利用。努力向上争取各类土地指标和“农保”总量核减,积极争取土地指标“戴帽”项目落户。继续开展对外区域合作,拓宽土地指标购买渠道。推进各重点集聚基地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注重各镇乡工业功能区内部挖潜,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上不再拓展新的空间。深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加快中心村建设,推进宅基地整理,加大控违拆违力度,积极开展老集镇更新,以老集镇更新带周边农居整理、带农民多高层公寓建设、带闲置空间资源的盘活利用,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的利用空间。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严格落实畜禽禁养政策,进一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引进培养一批善于创新商业模式、掌握资本运作方法、具有较强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一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不断健全投融资体系。积极引进各类投资机构,鼓励创业投资。逐步扩大创业引导基金总额,创新引进知名风投机构的个性化合作机制。加强园区融资平台建设,鼓励运用BOT、联盟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支持优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信托等方式融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区域性金融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创建良好金融生态,大力发展银行、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四)狠抓招商引资,引进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强化园区招商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招商体制机制,重点突出园区招商责任主体,确保各产业集聚基地有专业人员招商、有“熟地”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和地块招商重点。依托龙头项目的引进,带动引进产业联系紧密、集聚度高的上下游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地块招商,大力引进商贸物流和房地产等产业项目,加快地铁上盖物业开发,促进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推进“零土地”招商,引导本地企业转变观念,以优质要素换技术、换资金、换市场,“靠大联强”,促进民营企业“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创新招商方式和招商机制。综合运用中介招商、敲门招商、定点招商、网络招商、合作招商等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途径,建立招商信息和资源共享、招商项目异地落户机制,打破各招商主体“单兵”招商模式,逐步形成联动招商新格局。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