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3-6-4 10:03|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626|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之城,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规划,结合铜陵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树理念、转观念,理清产业思路

 

  ()坚定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工业是铜陵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11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6.1%。当前,铜陵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任务重,转型压力大。建设现代产业之城、打造世界铜都,核心在工业、出路在转型。必须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把工业强市作为铜陵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

 

  ()强化转型升级的紧迫意识。一是阶段不可逾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这是世界潮流和趋势,更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主动作为的历史机遇。只有抢抓机遇、加速转型,才能赢得主动、加快发展。二是结构不可持续。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占比达97.1%,原材料工业占比达87%。工业经济在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节能减排的艰巨性、产业层次的低端性、综合效益的粗放性等方面的问题日渐显露,同时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必须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三是竞争不二选择。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突破口就是转型升级。谁升级快、转型早,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铜陵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就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铜为主的攻坚方向。铜产业是铜陵最大优势和特色,也是最大的竞争力所在。按照“抓住铜、延伸铜”的思路,把铜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不断拉长增粗铜箔、铜板、铜管、铜杆线、铜带等五大产业链,重点支持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经济总量最大、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能够带动铜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位支柱产业。按照“不唯铜、超越铜”的思路,结合铜陵产业实际,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领创造市场需求,推动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加快发展。

 

  ()树立企业至上的服务观念。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要坚持把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支撑作为推进转型、调整结构的着力点,全面提高各级各部门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以优质的服务、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制定转型规划、加大项目投入、加快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确立转型发展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规模工业三分之一以上,高能耗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较2010年下降10%以上。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骨干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以上,企业专利授权量2000件。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工业投入五年累计突破1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加值达75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较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3立方米/万元,全市COD总量削减率9.1%,二氧化硫削减率15.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二、找终端、瞄高端,抓好产业布点

 

  ()实施资源控制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决定发展的可持续。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掌控新的资源也是一种转型,要按照“立足安徽、拓展国内、进军海外”的方针,坚持用全球眼光找资源、全球市场控资源,重点支持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整合省内外有色金属资源,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建立国外矿山资源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有色、铜化等行业骨干企业优势,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以小搏大和更大范围的资源控制。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加快“圈区管理”园区建设,重点发展进口“废七类”拆解、家电拆解和汽车拆解等产业,建设内陆地区资源回收加工基地。

 

  ()布局终端带动项目。鼓励优势企业高效整合产业链资源,开发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大力引进产业链终端品牌企业来铜投资。重点发展电工电气设备、轨道交通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阀门流体设备、节能环保设备、LED半导体材料及应用等产业终端项目,鼓励发展电子通信设备、采选冶一体成套设备、太阳能发电成套设备、整车产品等产业终端项目,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

 

  ()培育高端引领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高档电子铜箔、高性能铜合金管、高密度互联印制电路板、超大规模引线框架材料、精制磷酸盐、精密工装模具、精密仪器仪表等项目;鼓励发展环保铜合金、工程塑料、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兆瓦级太阳能逆变器、锂动力电池等项目,抢占行业制高点,引领产业升级。依据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围绕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每年谋划一批单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通过投资、补贴、配套和奖励等方式,每年滚动实施200项转型升级项目。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坚持全民招商,着力营造“人人肩负招商责任,事事关系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致力政策招商,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发挥叠加效应。争取将台资企业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安徽省发展战略,在土地指标、财税资金、审批权限等方面获得政策支持;在“圈区管理”获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城市矿产基地”等政策支持,努力将铜陵打造成招商引资的政策高地。突出产业招商,充分发挥铜陵产业基础雄厚和专业化产业平台的“成本洼地”效应,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创新机制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铜设立集开发、建设、招商、管理于一体的专业园区。发挥全国台企联台开公司的招商作用,抢抓台资企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倡导以商引商,在服务好、发展好在铜项目、企业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以商引商,努力形成“葡萄串式”的集聚效应。

 

  三、强龙头、带配套,建立产业集群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创新企业管理,借鉴吸收国际同行业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高位嫁接、合资合作和战略性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形成“千亿航母、百亿板块、亿元群体”的发展格局。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壮大“铜陵板块”。到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00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超200亿元企业4家,超千亿元企业1家,新增上市公司2-3家,资本市场融资(含再融资)100亿元以上,上市后备企业20家以上。

 

  (十一)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个区域品牌、一批重大项目和若干重点骨干企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搬迁入园,促进传统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重点打造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光电、新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集群。

 

  (十二)推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重点围绕产业龙头企业,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和前、中、后环节专业生产体系,加快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同时,加大非公企业扶优扶强力度,实施百户中小企业扶持计划,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300家,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

 

  (十三)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港口岸线综合整治、开发为切入点,构建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重点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网络,开发利用物流新技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加快大中型企业物流业务剥离,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把铜陵打造成服务周边、连接长三角的区域物流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投资咨询、担保服务、工业设计、工业软件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四、抓延伸、促并转,加速产业升级

 

  (十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壮大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规划建设1000个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引进100个规模以上企业,着力打造10个特色产业集中区。

 

  (十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水平,促进采矿、冶炼、化工、建材、能源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重点推进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双闪”、皖能铜陵发电公司六期第二台百万机组等重大项目建设。

 

  (十六)延伸升级基础产业。加快推进横港工业区“上大压小、整合整治”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己内酰胺、氯化法钛白粉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着力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主动对接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基础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推进电铜向精深加工、钢铁向特种钢铁、建材向新型建材、磷复肥向缓控释肥和高端专用肥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

 

  (十七)关停并转“两高”产业。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制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强化节能减排倒逼机制,采取坚决措施,促进低端产业向外转移,限期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为工业转型升级腾出指标容量和土地空间。严格实行对标管理工作,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每年实施20项以上重点节能改造工程。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活动,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煤矿退出转型。

 

  (十八)深入推进循环经济。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争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品间内部循环、企业间互补循环、产业间耦合循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研发、生产、示范一体化,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围绕磷石膏、粉煤灰、冶炼渣、硫酸烧渣、矿山尾砂等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深度加工应用,发展新型建材、贵重金属提取、资源化深度加工企业,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型的共生和伴生企业群鼓励支持余热发电、热电联产,促进资源能源的梯度、综合、高效利用。同时,着力抓好以铜矿、硫铁矿、石灰石矿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三大产业循环链,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建设,每年增幅不低于20%

 

  五、配要素、优环境,搭建产业平台

 

  (十九)提升园区承载平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园区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实施厂房加层,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容积率。增强园区综合配套功能,完善园区公共设施,优化项目落地条件,完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推进机制。到2015年,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千亿园区。

 

  (二十)构建产业要素平台。围绕铜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进口废物“圈区管理”、进口废七类转关、铜加工研发平台、铜期货交割仓库、保税港区、铜铅锌检测中心、铜工艺品创意展示交易等平台建设。组建专业性行业协会,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服务平台,为转型升级配置产业发展要素。

 

  (二十一)健全技术创新平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两站三中心”,引导企业积极整合并应用国际一流企业的研发资源。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建立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与中科院皖江中心、工信部第五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科大科技创业园、省级高新区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二十二)完善资金保障平台。支出结构体现发展思路。加快建立与铜陵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引导资金对工业投入不低于地方可用财力增幅。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市工业投资公司在投融资服务平台、工业项目引导性投资平台、工业产股权流动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深化银企对接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转型升级信贷支持。组建担保集团,充实担保资本金,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引导企业“内保外贷”,扶持企业上市融资。

 

  (二十三)打造人才支撑平台。建立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家、经理人和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使用、激励和培养机制。实施“铜都英才”和“百名行业管理精英”培育计划,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精英1000人,鼓励以“项目+人才”的模式,柔性引进铜陵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充分利用与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平台和市委党校、铜陵学院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深入开展“1155”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培训,每年组织培训10000人次。扩大市人才基金规模,逐年提高人才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

 

  (二十四)强化政府服务平台。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兑现政策,倾力打造诚信、高效、清明的政务环境。加强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在建项目和重大招商项目制度以及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工业经济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工业转型升级目标考评体系和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加大企业增量、重点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市转型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