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江苏“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

2013-6-4 10:05|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1375|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工业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做好“十二五”全省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发改委组织开展了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现提出有关思路和建议如下:

 

一、“十一五”全省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成为推动江苏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35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4%提高到3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幅高于全部工业20个百分点左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3%。光伏、风电设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其中光伏产业占全国半壁江山,继电子信息产业后,成为又一个世界级制造基地。

 

(二)支柱行业实力增强。经过五年发展,全省主要工业行业规模实力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全省产值超万亿元的行业由“十五”末的机械1个行业,增加到机械、冶金、轻工、石化、纺织、电子6个行业。其中,机械行业产值达23230.6亿元,规模占全国1/4,船舶工业占全国约1/3,成为国内造船第一大省,汽车、电缆、机床等产业占国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三)布局水平继续优化。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区、企业集团成为江苏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10年,全省累计授牌认定6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销售总收入1.56万亿元,占全省工业1/622家国家级、103家省级开发区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2的工业增加值、3/4的进出口总额。

 

(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列入淘汰计划的小火电、炼铁、炼钢、水泥等落后产能关停工作进展顺利。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3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省工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别是企业抵御外部压力挑战、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十二五”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良性互动、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利用好国内外发展机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具有先发优势和巨大市场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3%。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5大类产业领域。新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新型显示、高性能纤维复合、功能陶瓷和新型金属等10类材料。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与环保服务等。物联网重点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带动产业三大领域。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六大装备。

 

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以构建现代装备体系为目标,积极发展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扩能、平板显示产业升级、第三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应用培育、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五大工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基础石化产业链、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产业链、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用化工产业链、石化装备产业链等。根据国家对东部地区石化产业调整的要求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大型炼化基地。

 

3、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是我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用显著。“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落后淘汰工作力度,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纺织工业重点发展品牌服装、高附加值纺织品,强化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品牌经济推进等关键环节,促进行业先进技术研究推广运用。引导苏南纺织服装产业向苏北转移,支持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冶金工业重点发展特钢、优钢、精品钢材、特种合金和高性能有色金属等,加快钢铁行业“普转优、优转精”。加快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严格控制内陆和沿江地区产能,推进沿海钢铁基地建设。轻工行业重点发展功能性安全食品、盐化工产品、智能化家电、环保型塑料、大功率LED节能产品。鼓励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轻工行业,着力解决产品同质化和档次不高的问题。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高端建材等产品,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种化、低碳化”的要求,推动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水泥行业鼓励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推广低温余热发电。玻璃行业提高优质浮法玻璃比重,鼓励发展电子用超薄、太阳能用超白产品。

 

(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应重点在“创新化、集聚化、国际化”下功夫,把提升三化水平作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为核心的任务,以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向高端攀升,以集聚集约促进资源往高效配置,以高水平、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1、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把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重点培育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一是突破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和人才优势,组织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攀登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关系我省产业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关键技术导向目录,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重点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出抓好新兴产业领域400项技术进步项目。二是建设创新载体。着力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归国留学生创业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等载体,创新管理,提升功能,放大科技成果转化效应。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重点,积极发展公共技术平台。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速建立参与广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新机制,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探索有利于产学研联合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的人才柔性流动、优势互补机制。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美好江苏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全省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空间,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加强三大区域分类指导。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加快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和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四项转移”,“一市一策”有针对性地给予扶持和帮助。提升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临江靠海、依托上海、衔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继续实施江海联动,加速形成制造业新高地。推动苏南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支持苏南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推进四沿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机遇叠加效应,按照重大区域规划和四沿产业布局要求,沿海产业带重点布局建设风电、石化、钢铁等产业,沿沪宁线产业带重点布局建设电子信息、光伏、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沿江产业带重点布局建设船舶及海工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布局建设工程机械、新能源、资源加工等产业。三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围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快催生形成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成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基地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30%,并基本实现“一县一基地”。

 

3、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一是优化外向型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工业品出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升级,以及营销控制、品牌管理等方面升级;鼓励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环节向我省转移;推动加工贸易向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研发品牌、内外资协作、内外销并举以及质量效益、低碳环保、高端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二是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引资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外资溢出效益,鼓励企业境外上市,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重点吸引跨国企业在我省投资建立研发网络、营销网络、生产加工网络。围绕“三大计划”积极引导外商投资逐步向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软件及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三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要鼓励家电、纺织、资源性等行业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围绕品牌、技术和战略性资源开展兼并重组,支持机械、冶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资源和优质资产,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创造条件收购兼并境外先进技术、优势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

 

三、有关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同时采取政策引导、行政法律和倒逼机制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要素资源,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政策环境。跟踪研究财税、金融、土地、能源、人才、外贸、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强化政策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整合财政专项引导资金,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重点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参与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法规,从产业准入、信息公开、发布预警等方面强化引导服务。

 

(二)形成支撑体系。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发挥各类人才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整体发挥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和专业研发平台的作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产业与金融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准金融机构的发展,探索发展债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保险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探索形成一套支持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有效金融体系。

 

(三)做好能源土地保障。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电力供需处在紧平衡状态,要加快现有待建电源项目推进,强化与重点产煤省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掌握部分省外资源。加强油气供应协调,保证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加强用地保障,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年均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近50万亩,与国家每年下达的计划指标缺口在20万亩。在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调整优化供地政策,完善重大项目“点供”办法,优先保障涉及产业优化升级的项目用地需求。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