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产业纵横 查看内容

征收拥堵费 公众为何闻“费”色变?2

2013-9-13 15:06| 发布者: 邵钰| 查看: 490| 评论: 0|原作者: 乌梦达、陆文军、赵仁伟|来自: 新华网

征收拥堵费 公众为何闻“费”色变?2

       号脉全球“堵城病” “卡限”并非唯一药方

  “拥堵费”为何日益受到国内一些政府部门的关注?既能收费,还有治堵先例可供借鉴。自从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首开收费措施,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和美国纽约等“超级堵市”也纷纷效仿。

  但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事实是,虽然国内外城市汽车保有率都不低,使用效率却差别很大。国内汽车行驶里程多、行驶速度低,交通精细化管理和城市轨道建设的潜力并未挖尽,而国外则是在公共设施配套相当完善、近乎无招可用之后,才收拥堵费。

  专家指出,病症因城而异,拥堵费也并非包治百病。征收拥堵费的前提是公共交通便捷,相关配套完善,以此引导公众绿色出行。

  目前,国内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和规划尺度不断扩张,大量年轻市民居住在郊区,工作在城区,对通勤交通便利化需求巨大,但公交配套远未跟上。以上海为例,小汽车日均行驶里程超过38公里,使用强度远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汽车对于多数市民的意义在于代步所需,远非奢侈用具。

  尚未疏通、率先开堵,如果贸然单向开启收费“堵”,不仅堵不住私家车使用,反而会增加公众负担。

  家住西五环附近,在二环内菜市口附近上班的北京市民崔先生告诉记者,“听到拥堵费政策要出台,就像又挨了一刀。”想坐公交,但实在太不方便。从家走到地铁站20分钟,地铁站走到单位20分钟,仅仅两头就得用掉40分钟。开车,20多分钟就到单位了。

  “如果不让吃肉,总得给点大豆吧?但目前公交不完善,收了拥堵费,我还是只能选择开车,那除了在老百姓身上又‘刮层油水’,还有什么意义呢?”崔先生说。

  在世界范围内,大都市治堵也并非只有开征拥堵费一剂药方。地少人多车多的香港,通过管理科学、设计人性的良方,也造就了交通相对通畅的城市环境。这与90%香港市民选择地铁、有轨电车、公交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功不可没。

  在交通规划和管理人性化方面,香港的经验更值得借鉴。一些城市动辄过马路要长时间等红灯、换乘地铁要走上千米,香港则实现轨道交通同台换乘,用配置电梯的天桥和空中走廊实现人车分流。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