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赛迪智库:智能工业将成为发展新方向

2013-9-29 17:01| 发布者: 钟森| 查看: 693|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2012年,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试点示范和重点项目的典型引路和带动下,我国工业各行业“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拓展,智能制造和在线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大型企业普遍加快产业链协同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建立,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展望2013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对“两化”融合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积极性更高,智能工业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两化”融合将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加快发展。

()工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我国“两化”融合发展面临更高要求

从国际上看,2012年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国际贸易和全球实体经济遭受的冲击仍在延续,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制造业创新投入和前瞻布局,急切构建新一轮竞争新优势。2012124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需要重振制造业,39日提议拨款10亿美元设立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8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随后制定了促进制造业创新的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优惠政策。发达国家通过制造业创新重振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势必给我国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制造业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从国内来看,2012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速出现小幅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风险防范化解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亟须取得实质性突破,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刻不容缓。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截至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工业化进程仍落后于城镇化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亟待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亟待变革,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亟须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面对当前形势,我国必须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进程,以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变革,重塑信息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2013年,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将不断取得新突破,智能装备、工具软件和管理系统将快速普及,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工业初步发展,信息化将加速重构工业生产组织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方式将成为工业企业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各具特色,“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2012年各地方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将推进“两化”融合作为重点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发展环境不同,区域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京津唐、东南沿海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企业“两化”融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中西部地区通过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

2012年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在实践中被推向高潮,各具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基本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批准的第一批试验区共设立了1400多个“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了546个服务平台,培育了1000多个典型示范企业,建设了70多个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了40多万人次培训,整合建立了50多个“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和200多个重点实验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23%,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年均下降17.8%2011年批准的第二批试验区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全方位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应用,明显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各试验区将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国“两化”融合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智能制造、在线服务成为制造业发展热点,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

2012年,智能制造在一些集中度较高的工业领域,尤其是在原材料、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得到初步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工业产品智能化,使得制造企业可以基于网络开展在线运维和远程服务等各类增值服务,明显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价值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交易、集成和服务等环节延伸和拓展。一批从工业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如宝信软件、长春一汽启明、武钢新技术公司、攀钢托日公司等,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2013年,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为典型特征的智能工业将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3D打印技术将开始应用在工业设计、数码产品开模等领域。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更为广泛,预计2012年我国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将达到6.1万台,2013年将增长到7.5万台。工业各行业将更加重视基于网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多领域技术集成,推动工业技术根本革新,还将促进形成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新管理观念,引发产业组织模式革命性创新。

()大型企业加快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产业链协同应用成为大型企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许多大型汽车、钢铁企业在内部集成的基础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应用。长安汽车建立了供应商在线管理平台,供汽车零部件厂商接入使用。河北钢铁积极与中国五矿、中铁物总、中国中钢等大客户进行系统对接,旨在实现钢铁生产上下游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2013年,产业链协同应用仍将是大型企业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有力抓手,利于打通上下游间各个环节,实现产业链上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2012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始建立。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行动计划”等活动的推动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应用,“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45个城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2013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平台也将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用户。

()应用电子、工业软件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应用推动“两化”融合向深层次发展

2012年,我国工业电子和工业软件面向应用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我国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金切机床行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472亿元,金切机床产量超过87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超过26万台。2011年我国嵌入式软件收入达到2805亿元,201217月收入达到2007亿元,同比增长23.5%,预计2012全年收入将接近3500亿元,2013年收入将达到4300亿元。

信息网络加速升级换代,为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电信运营商积极利用3G网络的高速率优势,借助射频识别技术,深度整合物联网平台、终端、芯片制造等多种资源,在全国推广M2M业务,设立了M2M运营支撑中心,为客户提供生产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远程诊断等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13年,我国带宽接入、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主要环节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对企业流程优化再造、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电子商务加快向移动化、协同化方向发展,物流信息化应用更趋广泛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609亿元,增幅达34.5%。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12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135亿元,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达703亿元。另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25月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接近2.5亿,预计到2013年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3.5亿。庞大的用户规模奠定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工业各行业纷纷尝试开展网上采购和营销等活动,有些骨干企业已实现了在线交易、电子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将带动网上商务合约、订单的交易量的快速增长。

2012年,物流信息化发展迅速。RFIDGISGP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应用,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众多典型应用。大型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率达到90%以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等主要专业物流领域普遍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各领域内部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涌现了以仓储和运输信息化为重点的宝供物流、佛山电子口岸等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2013年,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物流跟踪系统将在城际物流中广泛应用,与基于RFID的应用形成市场互补。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