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第四届中国兵器报新闻奖通讯类作品概览(16-20)

2021-7-7 21:11| 发布者: 王莹| 查看: 876| 评论: 0

颜小玲:微米之间铸匠心

112日下午4时,四川成都。

陵川工业彭州基地总装工房里,国家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集团公司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 “陵川工业杯”装配钳工决赛已近尾声。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22分钟……还有15分钟……”裁判长威严的“川普”回响在工房,听上去有几分诙谐,陵川工业选手颜小玲却笑不出来。此时的她,已进入 “忘我”境界,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也看不到别人在做什么,她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一个45#钢材质的小工件上。

这个颜小玲亲手做出来的精致工件,是一个边长40mm的正切三角形,它即将被她嵌进同样材质的长方形本体,实现0.05~0.06mm的配合精度,相当于一根细细的头发丝,真正的“严丝合缝”。

长方形本体由两个同样材质的异形工件拼接而成,通过翻转,可以形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两种配合型面。上午852开始比赛到现在,颜小玲已经制作了两个异形工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工件、一个三角形工件和一个底板,完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配合。现在已经到了比赛的最后一步——完成三角形的内嵌配合。

除去30分钟的午餐时间,颜小玲已经不停歇地操作了近7个小时,她的体力已快到极限。比赛前,她预计自己有可能会因为体力的原因影响进度,已经把每一个步骤都确定下来,每一步的加工时间都精确计算到分钟。钻铰基准孔、锯割外形、修锉尺寸花多长时间,正弦尺、块规如何保证角度精度,百分表打哪几个面,千分尺量什么尺寸,万能角度尺用在什么地方……对46岁的她而言,除了考题的难度,体力上如何坚持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所以必须筹划好所有细节,才能完成比赛。

“离比赛结束还有8分钟!”总裁判报时的间隔越来越短,此时,场上大部分选手已经交卷。深秋的寒意早已随着选手们忘我比赛的汗水而蒸发,颜小玲推了推近视眼镜,定一定神,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三角形工件刚刚放进去试了试,配合还有些紧,颜小玲把工件取出来,稳稳地装夹在虎钳上,再用小什锦锉继续快速精修。这套小什锦锉是她平时常用的,她熟悉每一把锉刀的“脾性”,知道从哪个角度发力可以拥有最舒服的手感。

又试一下配合,测量间隙,感觉可以了,颜小玲从小什锦锉里取出小平锉,这是她的最后一个步骤:修光面保证粗糙度。此时,对面一位已交卷的选手正仔细观摩颜小玲手上的动作和她制作出来的组件,一边看一边小声地表达着赞美与敬意:“这活,干得可真漂亮……”

“离比赛结束还有2分钟……1分钟……比赛结束!”裁判长话音未落,颜小玲举手示意交卷。她走下踏脚板——因为个子小,工作人员专门在她的工位摆了一块踏脚板。她缓缓走出工位,走到场外的椅子坐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才感觉到胳膊已经抬不起来了,双手也在不停地发抖,甚至无法拧开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矿泉水瓶盖。

决赛现场汇聚着集团公司所属26家成员单位选送的50名技能高手,其中仅有两位女性。除了颜小玲,另一位是来自华南光电的李智。这两位身材同样瘦小、同为70后的高级技师,如同绽放的铿锵玫瑰,与其他男选手一样,坚持完成了无差别的所有考题。

50个考试工件在接受70多项测评后获得一个权重70%的分数,再与权重30%的理论考试分数相加进行总分排序,最终评定名次。第二天比赛成绩揭晓,颜小玲获得了第四名,李智也取得了第二十一名的优良成绩。

10年前,颜小玲参加过集团公司同类型的比赛,当年的名次是第七名。“这次的题目比上次更难,精度更高,很有挑战。我的名次虽然进步了,但总结自己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没能冲进前三名代表东道主陵川工业上台领奖,颜小玲很是遗憾。

颜小玲20岁参加工作,已经干了26年钳工,厂里许多产品的精密量具都是她亲手做出来的。从当年的小学徒到如今的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在技能精进的同时,她的双手已被多年劳作磨平了指纹,平日只能“刷脸”考勤。

颜小玲这些年带了不少徒弟,这些徒弟里,有的“青出于蓝”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有的成为了生产一线骨干挑起工作重担,也有徒弟转行从事了别的职业。“我们这个行当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必须要静得下心来钻研和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坚持。”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多带几个徒弟,把自己这份深耕多年的钳工技艺传承下去。(周红丹)

 

一块高清屏幕 沟通智慧时空

——长安民生物流汽车供应链多式联运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侧记

在长安民生物流信息大楼五层的高清大屏上,显示着整车、零部件、供应链运输及仓储的海量信息,通过这块屏幕,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订单全程运输执行等情况。这块屏幕有点来头,它是“网红”,曾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更是长安民生物流“十三五”期间引以为傲的智慧成果。这块屏的背后,是长安民生物流对“数据驱动、在线管理”的现代新型智慧物流模式的探索,体现着“我们都是追梦人”的美好情怀和远大理想。

建个“靠谱”的平台,将数据管起来!

集团公司领导一直高度密切关注着汽车物流产业的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加快发展汽车物流产业。2016年,刚刚完成股权调整、从“母体”中“脱胎”而出的新长安民生物流下定决心,要跳出传统型物流企业的尴尬处境。

如何突出重围?唯有改变和突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物流业被寄予厚望,智慧物流被视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物流业是一个能够产生海量数据的行业,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把一个个数据“管”起来,让数据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全程监控,高效支撑主机厂、供应商、承运商和经销商等全链条企业的业务需求,让“1+N1+N”,成为新长安民生物流人的共识。而这个平台,就是这块“网红”屏幕的“学名”——长安民生物流汽车供应链多式联运一体化协同平台。

不管过程有多难,把数据“联”起来!

长安民生物流汽车供应链多式联运一体化协同平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电子地图等技术,充分利用基于IoT智能终端的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够实现汽车物流供应链作业过程中的实时订单信息采集、实时数据监控以及过程运营分析决策。

称其为“网红”,不仅因为它的出境率高,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将数据与数据联接了起来,织成了一张“网”,解决了汽车物流行业不少痛点、难点,为打通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大动脉”贡献了力量。

在打造汽车供应链多式联运一体化协同平台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比如,平台建设前期,在整车运输操作时效监控方面就遇到了困难。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要素,发运时效是客户关注的关重指标。在整车运输操作时效监控大屏实际建设中,数据孤岛、上下游数据未贯通、场景复杂等问题接连出现。

面对难题,技术团队以订单流、信息流、物流为核心,全面梳理业务逻辑与架构,基于一体化协同平台,搭建整车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开发过程中仅核心业务逻辑就梳理出25种模式,编写数据代码近万行,有效支撑DTD全链条实时监控,为过程管控、运营分析提供了数据保障。

再说一体化协同平台的重要支撑之一——“鹰眼慧运地图”。从定位、建设方式等宏观规划到系统架构、数据流向、功能规划、线路建模等建设细节,团队成员详细调研、反复论证近8个月,相关技术方案材料更新了9个版本,各级规划和业务需求沟通讨论会召开了近20次……从2017年初萌生想法,到2018年底正式上线,长安民生物流人不断地尝试、创新。

物流系统“增智力”,让效率高起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建设与打造,长安民生物流汽车供应链多式联运一体化协同平台依托i-TMS运输管理系统、i-WMS仓储管理系统等,以及“鹰眼慧运地图”、DDOM(数据驱动、在线管理)系统,覆盖了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业务场景,形成了“点-线--体”的格局,把“智慧”转换成了效率。

整车物流运输计划确认时效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为30分钟;核对量由原来的全天不足50%,提升至每日核对3次,核实率达100%;在途准确率以前不到50%,现在达到了95%以上。

计划调度、业务结算等业务流程效率提升30%-70%,数据准确性达到100%,承运商智能配板效率比人工配板效率提升约5倍,运力预测准确性提升30%,驾驶员结算透明度达100%

鹰眼慧运地图平台实现对近8000台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在途可视化率达95%以上,建成公司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图平台,形成了运力数据管理和运营能力。

IoT智能终端现已覆盖超过2000台轿运车,实时采集位置、轨迹、油耗等10+维度数据,在途准确率达95%以上。

IoT智能传感实时扫描采集数据,库存准确率达99%,有效监控仓库作业瓶颈,提升仓库作业效率10%,实现商品车入库、出库和出场等自动扫描操作,车辆单点通过能力提升50%。、

一块高清屏幕的背后凝聚了长安民生物流人在智慧物流探索中的汗水与泪水,蕴含着长安民生物流人“创新物流服务,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与追求。站在“十三五”收官与“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长安民生物流人将继续乘风破浪,在智慧物流发展中,探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张 恬)

 

 

美女设计师的N面人生

——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范方梅

一夜之间,武警部队猎鹰突击队的“女枪神”郭子睿“火”了,随着她一起“火”的,还有她手中的利器。央视播出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郭子睿在距离目标350米远、23米高的射击位置上,30秒内记住幕布后的5个玻璃瓶,使用建设工业研制的高精度产品成功实现五连中,大家在惊叹其技艺高超的同时,不由对这产品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永不服输的“先行官”

近年来,我国选手凭借国产高精度产品在各类国际比赛中斩获颇丰。但很少有人在意,产品背后鲜为人知的研发故事。

范方梅,一位把人生精彩与特种机械紧密相连的当代军工人;是在技术领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先骑兵;也是一位有着执着追求、永不服输的“先行官”。在建设工业,她绝对是颇具知名度的人物,不仅连续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1987年,范方梅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进入建设工业,辛勤耕耘30余载,一直从事特种机械产品的研发工作。

作为2009年初才启动的高精度产品研发工作,范方梅勇挑大梁担任项目组长,带领团队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当时,国外的相关技术对我国严格封锁,丝毫没有任何先进经验可循。研发团队只好从查阅老式高精度产品研制阶段的资料和试验数据入手,同时又想尽办法搜集各类先进高精度产品的发展动态。理论分析、方案设计、试制试验,上半年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当项目走到关键点,范方梅却与公司副总工程师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副总工程师作为特品研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其专业的权威性不言而喻,他建议项目团队在将所有的设计理论及参数方案全部确定下来后再继续推进,但倔强的范方梅却执着地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项目研发时间相当紧,二是该项目在国内属首创,没有成熟理论及数据,只有边摸索、边设计、边验证、边修正,基于工艺水平、工程试验来找出最优的方案。为了这个原则性问题,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怎么办?”范方梅觉得很委屈,是要据理力争,还是听从专家的建议,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范方梅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积极争取。

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带领团队力排众议开展了接下来的工作,过程虽然艰辛但成果令人倍受鼓舞,该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外贸设计定型,从而填补了国内高精度产品的空白。

执着追求的“一根筋”

范方梅的执着也是基于多年来的对专业的热爱与钻研。用她的话说,有时研发设计工作到了关键点,简直“一根筋”得有点儿“走火入魔”的感觉,那些结构和数据老是在脑子里打转儿。有时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可能迷糊中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一套推演方案,都会让范方梅异常兴奋,立马起身抓起床边的小本记录下来,有时还要写写划划直至深夜。

“把质量设计到产品中!”这是贯穿范方梅团队在高精度产品研发工作中的设计理念。产品结构设计固然重要,但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却更为关键,谈话中范方梅列举了高精度产品细长管内腔结构与尺寸设计的例子。由于情况的特殊,某些具体模型无法建立,通过数据仿真分析这条路显然是走不通了。撞了南墙的范方梅毅然回头,打破了传统工作方式的局限,没有成熟经验和数据可借鉴,就通过系统的实物试验来摸数据,把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生产波动、设备精度、检测尺寸、员工操作等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她带领团队一遍遍地试验、一遍遍地分析、一遍遍地修正,换了400多根细长管,打了8万多发试验品,硬是从8万多组试验数据中找到了细长管制造的参数最优解。经过改进优化后的特品再次出现在测试场,此次百米之外的测试成绩显示该款高精度产品的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刻,范方梅团队沸腾了!

精益求精的“践行者”

高精度产品基本定型投入试用不久,建设工业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公司信心满满地邀请用户队伍中的“武林高手”前来,就是要让他们试试公司高精度产品的锐度到底如何。

“产品外观这么亮,我们太容易暴露?”反馈会上,一位用户的“吐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前一名用户话音刚落,又一名用户站了起来。“不光是外观反光,还有支撑脚架不防滑,实操中这个问题特别突出。”两位用户的话就像导火索,引起了在座人员的共鸣,大家纷纷倒起苦水,原本氛围融洽的会场瞬间变得火药味十足。

“重量太沉,体能消耗太大”“这里的方形设计可以改成新月形”……角落旁的范方梅,一边冷静思考着,一边快速记录大家反映的问题。她心里清楚,用户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公正和现实存在的,这些宝贵意见,研发团队在试验室里测试上千次甚至上万次都不能发现。

座谈会上,研发团队人员深刻认识到,对于特品制造来说,哪怕1%的小问题足以导致100%的损失。今天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解决得越彻底,实际操作中胜算就更多,制胜的底气就更足。范方梅团队重新对产品进行改进优化,新品的实操能力和人机功效得到了很大改善,再次邀请用户体验,一系列贴心设计赢得大家一致点赞。直到现在,研发团队每年都要对这款产品进行上百处改进。“性能提升没有顶点,研制改进没有终点。”范方梅如是说。

精致时尚的“潮女郎”

柔弱纤美的外表、精致时尚的妆容、颇具个性的着装,是范方梅给人的第一印象,和她从事的事业形成强烈的反差,也很让人不解。她一个弱质女子如何会爱上这样一个男性化的行当。

“范姐,今天这身衣服真好看,哪儿买的?”初次见面,笔者的夸赞就脱口而出。

范方梅谦逊地笑笑,还没来得及开口,一旁的女同事们就解答了笔者的问题。“我们范姐穿的都是定制款,独一份呢!”“范姐的衣服、包包、帽子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裁剪、自己缝制的!”

原来,范方梅不仅在特品研发专业领域颇有建树,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的时尚达人。工作之余,她最喜欢的就是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服装和配饰,能把心爱的元素自由地融合到自己的服饰上,款式、材质都精心搭配,一天都能穿出好心情,工作效率也更高。美食、宠物、旅游,范方梅也同样感兴趣,让人不得不对她的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竖起大拇指。

对于研发工作如此高强度高难度,哪来时间和精力做其它事情的疑惑,范方梅有自己的见解:热爱生活和热爱事业并不冲突,干好工作和照顾好家人也并不矛盾,家人对我的工作是理解和支持的,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干好工作。当然,建设工业深度融合后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领域更宽、眼界更广的平台,也让一代代研发人有了更大的施展拳脚的空间。每一款产品凝聚的都是团队的力量,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严格的工艺标准、苛刻的质量尺度、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坚毅执着的精神追求,才能最终实现“强军报国、强企富民”的神圣使命!(邓 琴)

 

红宇“小太阳”:只为你发光

“想做你的太阳,你的太阳,在你的心里呀,在你的心底呀,就算不能在你身旁,也要奋力为你而,发光……”在重庆红宇就活跃着这么一群“小太阳”。他们坚持在学雷锋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除积尘、测血压、维修自行车等“小举动”服务社区居民,传递公司对员工家属的关爱;他们总是在公司生产经营出现难点堵点的时候,第一时间冲上去,彰显青年员工的责任担当;他们多次前往公司定点扶贫点重庆酉阳浪坪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就是重庆红宇精心打造的“小太阳”志愿服务队,成立两年多来,共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曾代表集团公司团委参展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

我是“小太阳”,我来报个到

201811月,“红宇小太阳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注册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为其授牌。“小太阳”是红宇首支正式命名、注册、运行的志愿服务队伍。“小太阳”的成立,为公司团员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为了将红宇“小太阳”打造成志愿服务品牌,公司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团委委员任组员的领导小组,从计划制定、人员管理、活动实施、总结闭环、持续改进等方面对“小太阳”志愿服务队进行管理、指导和支持。同时,根据公司“一企三区七基地”的特殊区域布局,“小太阳”采用区域管理模式,由团委委员担任区域负责人,负责区域活动的报批及具体实施。并建立志愿服务信息网格,确保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区域负责人和领导小组。公司还制定了《红宇小太阳志愿服务考评办法》,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加入到“小太阳”队伍中来。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小太阳”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宇‘小太阳’”,是这支志愿者服务队的真实写照。“小太阳”自成立以来,围绕“三个一”(固定一个项目、聚焦一个重点、履行一份责任),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活动。

固定一个项目——“学雷锋”活动。“学雷锋”活动是公司数十年持续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小太阳”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200余名复工人员的理发难问题。此举在员工中反响热烈,更是吸引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聚焦一个重点——服务生产经营。公司哪里有生产经营的痛点堵点,哪里就有“小太阳”志愿者的身影。201812月,公司B区拆除全长700多米、重达1吨左右的临时电缆。由于场地受限只能依靠人力转移,一声号令,40余名“小太阳”迅速集结,为公司回收资产约28万元,节约成本2万元。去年7月,暴雨突袭,山洪暴发,公司C区某产品受到严重威胁,“小太阳”们迅速赶往抗洪第一线,排淤泥、清通道、泄洪水,在不到半天时间解除险情。去年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艰巨任务,“小太阳”纷纷打出“组合拳”: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防疫知识宣传,组织办公场所消杀,组建爱心车队、帮扶小组,成立复工达产青年突击队等,充分展现了青年员工战“疫”中的青春风采。

“小太阳”聚焦安全生产,多次到生产现场开展“安全咨询日”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顿;聚焦服务技能提升,深入重庆市国防邮电工会委员会主办的“防疫情 强本领 促发展”劳动与技能竞赛现场,参与会务保障工作。

履行一份责任——助力脱贫攻坚。两年来,“小太阳”多次前往浪坪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去年“全国扶贫日”前夕,启动“助残脱贫 红宇在行动”公益募捐活动,帮助重庆璧山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去年10月,“小太阳”前往“启智”“星世界”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看望残疾儿童,和他们一起唱歌做游戏,赠送文体用品、图书等成长礼包。此外,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积极与重庆璧山区文明办 “互动”,联合开展环境治理“烟头不落地”和绿色生态等主题志愿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小的太阳,大大的光芒

“在红宇家苑小区,多次见到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青年人,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需要帮助的地方,真是我们退休老人的暖心人。”“今年春节前夕,公司给大家发放大米等年货,‘小太阳’志愿队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不用人喊,主动上前,帮我们送到无电梯的七楼家中。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也没听到他们叫累,真是我们红宇新一代的好员工。”这些来自公司退休老人的肺腑之言,无不彰显着“小太阳”的“大光芒”。

“在这几年时间里,我参加了许多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活动虽小,但是每一次都会觉得很有意义,特别是看到受益者露出笑容,让我更有动力继续当好‘小太阳’。” 优秀志愿者代表艾建波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和付出,既是一种美德,也能凝聚力量。瞧,红宇“小太阳”的志愿者们又出发啦……(杨琢钧)

 

西南工程所党员张先勇:跨越90℃温差的极致坚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5年前,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漠河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自步出象牙塔之后,就一路转战祖国大疆南北,既深耕过高温达40+的海南环境试验一线,也默默奉献在低温达零下52+的北国边陲,他用跨越90℃温差的极致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国防人“强军报国”的责任担当。

南征北战 野外试验主力军

1995年,张先勇大学毕业后,满怀献身国防事业的激情,义无反顾地辞别父母,背上行囊,来到研究所远在海南万宁的野外试验站,开展气象数据监测处理、项目试验与检测等基础科研工作。枯燥寂寞的野外试验工作既考验人的耐性,又历练人的能力。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张先勇从一名科研人员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组长。

随着国家对环境试验工作的日益重视,2005年,张先勇又接受了长驻我国唯一高纬度低寒试验站漠河站的新任务。而此时的张先勇与妻子陈建琼仅团聚3年,但为了工作,他仍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只身一人踏上了去漠河的路。

20058月,张先勇历经54夜的长途跋涉,从重庆来到了漠河,后又搭乘连队的卡车,来到了一栋破旧的小平房前。

当带他上山的连队战士告诉他这就是漠河站时,张先勇顿时懵了。“当时,我是怀着干事创业的满腔激情来到漠河的,但是第一眼看到漠河站时,却大失所望。”张先勇说。

由于长期无人驻守,当时的漠河站没有固定用房。研究所决定科研人员常驻漠河站后,连队把最边上一个无人居住、用于堆放杂物的库房划给漠河站,用作工作生活用房。一床一柜、两椅两桌、10多个摇摇欲散的白桦木试验架是研究所在漠河站的全部家当。

更严峻的考验是一个月后漠河下雪了。漠河的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为-52.3℃,习惯了南方气候的张先勇感到严重不适应。

“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性乐观、不服输的张先勇迅速调整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从整理规范试验项目、试验样品,建立试验项目档案资料等入手,理顺站内各项工作。

张先勇什么工作都做。没有试验架,他就自己造;没有维修工,他就自己修;没有搬运工,他就自己扛;没有蔬菜,他就自己种。就这样,身处祖国最北端的张先勇挑战极寒,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开展起了自然环境试验。

16年过去了,随着漠河站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各类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科研数据的不断积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漠河站成长为了国家材料腐蚀野外科技工作站网体系的核心力量。2019年,漠河站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先勇带头开展的系列研究项目也相继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了研究所先进个人、爱岗敬业职工等称号。

党徽闪耀 筑牢北极红堡垒

“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到漠河站后经历的第一个冬天至今让张先勇念念不忘。

那个冬天,张先勇不断挑战困难,忘我工作。他在-5℃的房间内满头大汗地组装试验架,或到-40℃冰窖似的试验库中跳着脚,清点样品,或到大雪齐膝深的户外暴露场检查试验架,或顶着寒风、流着眼泪,用铁铲奋力清雪除路障……那一年,他独自理顺了漠河站的试验工作,保持了气象数据观测的连续性。有一次,为了方便取样,张先勇跑到室外架前,直接用手取样品,谁知由于气温过低,样品瞬间沾在了手上,他的手在温水里泡了十几分钟,样品才被取了下来。

那个冬天,张先勇独自对抗着孤单寂寞。由于漠河站远离县城,没有公交车、通勤车、电话、网络,甚至有时没有电视信号,每次下山,他都要来回步行5公里。寒夜漫漫,看书、走廊跑步是他减轻对妻儿思念的唯一办法。

在那个冬天,张先勇也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在带着儿子来到自己身边的陈建琼的鼓励下,张先勇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他和陈建琼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漠河站从此又多了一个名字——北极国防试验党员夫妻站。在他们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漠河站2006年建成了化学分析室,填补了大气腐蚀介质数据的空白。2007年,漠河站被评为国家科技部“野外台站示范站”,2008年,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与观测网漠河自然环境实验站正式挂牌。

在国防科工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15年,漠河站完成了迁建,占地面积由16.5亩扩大为200亩,各类试验棚、库占地面积达50000m2,各类试验仪器、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工作房、生活房分开,实现了试验条件、试验能力的大跃升。

2005年至今,漠河站已先后开展科研项目试验110多项,为航天、航空、兵器、科技部单位及中科院、地方研究院所、高校等90多家单位提供了试验服务。仅“十二五”以来,漠河站就承担并完成了82个科研项目146个试验课题的外场试验工作,检测样品25295件,积累检测数据72262条,获取试验相片15364张,采集气象因素数据100余万个、大气介质数据9000多个。

于家为国 军民共建鱼水情

“如果没有连队的帮助和支持,漠河站当初根本无法开展工作。连队官兵的热心帮助为试验站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了支撑。”张先勇说。

起初,漠河站暖气、水管、线路等经常出现故障,由于站里没有专业维修人员,连队官兵在为漠河站送衣送被送药的同时,还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保障了站内冬季工作生活需求。为保证漠河站试验样品的安全,连队还为站里安装了紧急事态报警装置,并组建了一支4人巡逻小组,在项目试验时对试验站进行监控巡视。每当漠河站有重大科研、重要接待任务时,连队官兵还积极主动协助做好工作。漠河站地处偏僻,购物十分不便,连队每次下山都不忘通知漠河站人员随车进城采购,有时直接将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直接送到站上来。

在连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张先勇把漠河站的试验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他也用关心、热心和暖心回馈连队。

2009年以前,连队营房条件不好,而且没有独立家属洗澡间,有时,连队家属来探亲,家属房不够用,陈建琼就主动邀请这些家属到试验站居住或使用洗澡间,还经常陪她们吃饭唠嗑。一来二去,陈建琼被连队授予了“高地第一妇女主任”称号。连队每年开展老兵退伍工作,张先勇也积极参与,有战士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也乐于帮助。久而久之,张先勇成了连队“编外连长”“编外指导员”。

像漠河站这样的野外试验站,研究所共有5个;像张先勇这样的外站驻守人,研究所还有不少。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他们都不畏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用一个个试验数据和一项项研究成果支撑起了环境试验基础研究的跨越提升,为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耿 珂)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