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辅助访问登录
兵器之友 首页 专题报道 查看内容

第三届中国兵器报新闻奖通讯类作品概览(1-3)

2019-6-3 16:12| 发布者: 兵器之友| 查看: 1520| 评论: 0

让爱融进梦想

——记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陵川工业总工程师朱胜芬

“纪伯伦认为,带着爱工作,就是将你的灵魂注入你的所有制品。”这是朱胜芬笃信的一条工作格言。25年来,她不忘初心,怀着强军报国的满腔热情,奋战在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第一线,为我国某型装备的换代升级、创新发展倾注着智慧和汗水,梦想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朱胜芬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她忠于党的科研事业,始终秉持报效国防的神圣使命,潜心钻研技术,勇挑重担,带领科研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解决了多项制约国防装备相关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某型装备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某领域的空白,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使某型装备在同领域水平接近世界顶尖技术国家。部分型号产品已经实现批量生产。迄今已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已申请并受理国防科技发明专利6项。“三八红旗手”“科技标兵”“劳动模范”各种荣誉的光环笼罩在朱胜芬身上。然而,回首来路,却是一串串艰辛的脚印。

“每天都会冒出很多念头,只有那个不死的才叫梦想”

19927月,朱胜芬从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毕业。她主动放弃了留在北方大城市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家”。她分配到的这家军工企业,的确和她的故乡同在一个西部城市。但报到那一天的经历,放在任何一个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姑娘身上,无疑都是致命的一击。几经辗转,公交车在途经一座山脚时停下。这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也叫城市?朱胜芬当时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沿着路人指点的羊肠小道,爬了数公里,终于见到几幢散落山间的楼房。

当时,来这家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像走马灯似的,每年来一批,每年走一批。最初的那段日子里,“走”或“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胜芬觉得不能荒废了所学专业,不能愧对国家的培养,毅然决定把根就扎在这里。

二十多年来,无论效益好坏,无论顺境逆境,她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不离不弃。恪守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信念,勤勉敬业,在工作实践中敢于吃苦、善于思考,把梦想凝结成希望的萌芽,把目标转换成奋斗的动力,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在倾自己所学用于指导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现代市场营销》《领导能力》《自然环境试验技术》《组织行为学》《生产管理》《企业资本运作》《国企改革与创新经营》等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架构,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期间,在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3篇被评为专业领域优秀论文。参与编辑出版学术专著1部。从一个普通技术员,逐渐成长为科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

回想起自己慢慢成长成熟的过程,朱胜芬说:“要想改变人生,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只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即使这条路荆棘密布,也要顽强地走下去”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那么,你所从事的工作就缺少创新。朱胜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迈进,靠的就是那种跌倒一次、爬起来再走的顽强毅力,对事业的挚爱,支撑着她身上这种不屈不饶的意志。

2002年,她承担了某型装备分系统数字化改造等多种型号研制任务,还参与了某型装备创新项目研制。这些年来,朱胜芬几乎没有正点下班的时候,更没有节假日。她加班加点不计其数,跟她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不是家人朋友,是办公桌和图板。科研手稿、各类图纸堆积如山,她忙碌的身影似乎时刻都在这杂乱如麻的线条中穿梭。同事们背后叫她“狂人”。为了不分心,她把刚上中学的孩子送到外地住校。工作对她而言,那是来自灵魂深处无法抗拒的召唤,更是一种信仰。

假设一个项目攻关好比一场战役,朱胜芬既是总指挥,又是战士。夜深人静时,她独自在办公室为运筹帷幄苦思冥想。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急难险重的情形,她准在那儿出现。一个个项目、一种种型号,在她的组织领导下,从初样品到正样品完成了研制,从试验到审查完成了定型。她组织项目组突破了总体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克了“轻型总体技术”“液气螺杆式高平机技术”等难关。一张张图纸终于变成一台台性能精良的装备。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能力多强,而体现在能够影响多少人”

作为一个领跑者,朱胜芬良好的学术品德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无疑就像团队前进征途中的标杆。她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她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人合作、帮人提高,赢得了普遍赞誉。

朱胜芬常说:“我愿意做块磨刀石,虽然自己切不动什么,但能使钢刀锋利。”在她刻意培养和精心指导下,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不但掌握了研究方法、提高了专业水平,更加懂得了建设国防事业的意义,更加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近年来,她负责的多个型号研发,每个型号都要选择一位年轻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专门安排2名以上技术人员参与产品试制、试验整个过程,给这些年轻科研人员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几年下来,她培养的几个年轻人已经成了技术全面、协调能力强的行家里手,为企业后续研发储备了力量。她强力推行新软件、新技术运用,组织培训验收,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准备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同时研发成本大幅降低。为进一步解决生产制造中暴露出的工艺性差、实际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她提议成立了数控工艺组,选派人员到水平高的单位学习深造,聘用了两名优秀数控工艺师对全体工艺设计人员开展“传、帮、带”培训。现在设计中心不少人能够独立编制五轴加工程序。500多种零部件的数控工艺编制、程序编制、首件试切程序验证已固化,满足了科研生产需要。

朱胜芬心里明白,要补齐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这个“短板”,企业的科研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借脑生智”。在许多项目研发上,她积极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联系,加强沟通,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2011年,某模块技术运用试验获得成功,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某型装备升级换代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合作中,朱胜芬顾全大局、不计名利。一位专家教授为她身上所体现的企业精神大加赞赏,而她盘算着,这个“双赢”的结果,也许就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良机。

“把用户当上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保障服务”

那是朱胜芬终身难忘的动人时刻。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守在电视机前,她的心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倾注了自己心血的装备正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验。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追随的目光仿佛想要穿透电视。“一定要打造最过硬的产品,确保使用万无一失。”从那天起,朱胜芬更加坚定了这个决心信心。

她牵头组织注册了13QC小组,展开工艺和质量攻关,多次荣获中兵质协授予的优秀QC成果奖。先后完善了《原材料、毛坯质量问题处理办法》《质量问题仲裁办法》《质量奖惩考核实施细则》等制度,企业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组织完成了工艺布局和流程再造设计,质量损失率降低到0.142%。不仅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为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做一次用户满意的服务不难,难得是长期坚持为用户提供不厌其烦、不畏其难的优质服务。近年来,她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用户走访服务活动,派出50多个售后服务人员,赴广州、沈阳、兰州、济南等地区,累计服务910天。她告诫服务人员,用户再严厉的挑剔,都要虚心接受。用户就是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理由,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服务中光有笑脸是不够的,必须做到真心、诚心、耐心、细心。朱胜芬每次与用户交流,都会用心体会用户需求,对不断变化的用户期望迅速作出回应,用户反馈信息处理完成率达100%,满意率达到98.22%。每次重大演习,她都会提前把服务保障工作一切细小的方面和环节想到、做到。来自用户的一面面锦旗、一次次嘉奖都是对服务保障工作的高度认可。

面对荣誉,她说,没有组织培养、没有企业关心、没有同事帮助、没有家人理解,我即使三头六臂也干不成什么;面对成绩,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企业员工应该做的事情;面对未来,她说,创新永无止境,领先发展需要我们每一天都充满热爱地投入工作!(林 野) 

直面“四能” 激发“四力”

——青山工业推进“四能”改革纪实

最近一年来,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能”改革足音铿锵。

公司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领先发展战略和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长安董事长徐留平视察公司时对公司“四能”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直面“四能”,激发“四力”,改革创新,提升效率,“四能”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坚持问题导向与统筹谋划共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那么,当前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公司以“123战略”为牵引,从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分析,对标苏州爱信、腾讯、华为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组织运行、薪酬与绩效,准确地查找出公司的痛点:人力资本与资产资本投入不平衡,落后的组织设计导致低效的体系运行,公司效能评估分析系统未搭建,薪酬未与市场接轨,绩效管理不到位,文化导向不足,管理团队“细胞核”作用未真正发挥。这“七大痛点”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唯有通过“四能”改革,激发“四力”,才能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公司明确了“四能”改革的目标,建立了上下联动、责任层层分解、自我革命、广泛参与的“四能”改革组织,充分发挥“四能”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的作用,认真抓好“四能”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确定了体制改革(组织及职责、体系、三定)和机制改革(文化、团队、薪酬、绩效)共7方面、11个子项的改革任务,进一步细化了改革目标、时间表和责任人,自下而上制定了具体改革方案,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亲自把关,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有力保证了“四能”改革有序推进。

坚持氛围营造与政策铺垫同步

今天的“四能”改革,不同于以往,是整体性变革、体系性重塑,重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其深度、广度、难度前所未有。为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公司坚持氛围营造与政策铺垫同步。

注重思想引导,充分利用会议、报纸、微信等,讲清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发展压力,广泛宣传“四能”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四能”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注重全员参与,如在对公司8个劳动用工制度修订中,两次征求全体员工意见,对收集的意见通过二届四次职代会进行逐一反馈;改革过程中,注重组织意愿与员工意愿结合,确保企业权益与员工利益最大平衡,营造了改革透明、全员参与的改革氛围。注重政策铺垫,在上半年改革过程中,发布了劳动合同制度、员工奖惩制度、员工退出管理办法、员工休假管理办法、工作制度管理办法等8个制度;制定了职能部门2个中干职数,其他部门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坚持配备合适的中干职数、绩效优先、年轻干部导向、正职优先保留、免职中干直接任用室主任等中干调整原则;制定了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离职,提前退休,特殊疾病退养等5项员工退出政策,为干部能上能下能出、员工能进能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注重上下沟通,在政策把控、改革底线的尺度掌握上,通过中国长安的周例会,进行充分沟通。

坚持重点突破与流程梳理并举

公司此次“四能”改革任务十分繁重,不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只能聚焦重要问题、重要任务,以重点突破与流程梳理并举的方式推进。

公司率先推进了体制改革,本着发挥市场、研发板块龙头作用,实现管理板块精干高效,强化制造板块标准化管理,提高质量、成本、效率的组织绩效,助推世界一流自动变速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思想,改变了过去机构臃肿、业务交叉、职责重叠的问题,形成了以市场研发、管理、制造为核心的三核组织。市场研发板块以问题导向、工作边界清晰、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研发资源整合。管理板块以集中制、大部制、大岗制为管理模式,以管理精干高效、管理职责相似合并、专业分工和协作、管理有效原则对职能管理板块进行了整合。制造板块以基地制、工厂制为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可复制,打造成为质量中心、成本中心的标准化工厂。

实施组织机构调整,关闭热处理厂;整合计划物流部、制造保障部、技安环保处和保卫处;将试验中心和机具公司整合至技术中心;将退管中心、工会整合至党群工作部;撤销改革办,职责调整至运营管理部;合并运营管理部和公司办公室;整合管理信息部和品质管理部;重新调整变速箱一厂和变速箱二厂的组织机构;基于中层领导人员职位职数设计原则,调整了中层领导干部。通过大刀阔斧推进机构改革,公司29个部门减少至19个,减幅达34%。其中17个职能部门减少至9个,减幅达47%92个科室减少至64个,减幅达30%。从业人员减少229人,减幅达9.94%,管理人员占比14.2%,减幅达10.56%,中层领导减少18人,减幅达25.71%

实施“三定”工作,根据因事设计原则、最少岗位数原则、内控原则、一般性原则,按照大岗制的岗位设计思路,进一步梳理涉及改革的部门的岗位职责,对各岗位职责进行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职责矩阵开展工作饱和度分析,完成了对涉及改革的部门的岗位重新设计;采用竞聘的方法,按照岗位性质,本着“无情决策,有情操作”原则,开展了三轮竞聘,成功完成了21个岗位136人的配置工作。

同步开展体系调整,以打破部门边界贯通业务流程,向流程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实现管理平台集成性、高效性。各单位根据组织机构及职能职责调整,按照先修订流程、再修订“地图”的方法,修订流程838个、标准2786个,确保了生产经营有条不紊的开展。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公司将继续按照集团要求,根据既定的改革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四能”改革,持之以恒落实,充分激发“四力”,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打造世界一流自动变速器企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潘晓丽 刘世华) 

忠诚使命 无私奉献

——兵装院三所团队攻克某项目纪实

岁月更迭,事业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但在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有一种光芒从未褪色,有一种精神从未失去,有一种情怀从未改变,那就是“激情、创新、忠诚”的兵装院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在这里,笔者要向大家讲述一个兵装院三所团队在企业文化激励下攻克某项目的故事。该项目系统样机的成功研发,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在某操作系统研制和自主应用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献身科研路 倾注兵装梦

该项目系统研制任务下达到三所团队后,时间紧、集成度高,项目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紧跟国际最前沿的光电技术方向,解决的几乎都是国际性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或几乎没有现成的可参考的技术方案,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世间之难,难在创新。样机产品的论证、研制、试验、定型、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三所所长史俊锋经常告诫团队成员:“只要是集团公司‘兵装梦’急需的领先发展项目,我们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面对研制任务重、生产周期紧、试验难度大、研制经验不足的状况,三所团队的技术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基础理论、关键器件国产化、系统技术研发三大方面开展了新体制装备系统的技术攻关。以系统工程的方法举一反三,吸取其它型号产品的经验教训,尽量在研制过程中少走弯路,针对系统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从光路、电路、结构设计到元器件方面开展多项重点技术攻关和大量研制工作。他们硬是凭着“激情、创新、忠诚”的坚定信念,用智慧和汗水填补了一项项技术上的空白,不仅打胜了这场攻坚战,也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荣誉背后,是这个团队充满血性的超越之路。他们在完成设备研制的同时,提前完成了安装调试,从重庆的试验场到全国各个合作单位,再到各大学联系点,都留下了他们铿锵有力的足迹。

砺剑鏖战急 激情似火焰

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路,就自己闯!三所团队以舍我其谁的拼命精神自觉进入“712工作态”(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干到通宵早已是家常便饭。长年累月的拼搏,不知疲倦的钻研,千方百计顽强攻关,他们心中只装着一个目标,就是早日实现项目系统的国产化,早日实现核心技术领先发展。

砺剑铸魂,正是一腔保军报国之志让这些科技精英的青春在这里激情如同火焰一样跳动和燃烧,灿烂绽放。他们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团队正在开创着集团公司某特种装备系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跨越。为此,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其他80后少有的代价。正值婚龄的李松柏因长年累月“712”工作,先后谈了三个女友都因他腾不出时间相陪而告吹;张志强的儿子一岁多,爱人指着墙上的结婚照片教她认爸爸。等到他从实验现场回来,问儿子谁是爸爸啊?小男孩愣了愣神,还是指着墙上的照片;项目攻关小组组长孙鑫鹏,屡次推迟了婚期,最后用短短三天办完婚礼后就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李川在去外场试验前,儿子只会在地上慢慢爬,等他从试验场回来,孩子已经能满屋跑了;曲劲松也是刚刚新婚就连续三个月一头扎进了科研实验的外场,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尹聿海的孩子尚未满月,一接到任务,就毅然背起行囊,投身国防科技攻关;李朝阳因长年竭尽全力的钻研,才四十岁出头的年龄就满头浓发脱尽。分系统负责人李晔,为了保障野外山顶放置的设备安全,在大雨滂沱的深夜,冒雨登山,检查设备的防雨措施,直至万无一失。类似的例子还有团队中合作单位的员工刘歆浏、王胜、翟志强、罗靖,他们精业、敬业的故事随口说起来就是一大串……“忙”是团队研制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连吃饭也只能在工作间隙扒拉几口;“累”是他们的亲身体验,每天披星戴月地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了。要问队员们在研制期间有什么愿望,他们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实验项目一切顺利,再一个愿望就是能在样机交付后的休息日里踏踏实实地睡个懒觉……

截止到2016年底,三室科研团队在突破某关键技术后,又以摧城拔寨之势一鼓作气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精、尖的难关,全部满足了设计要求,成功打造出项目系统样机。

最后一公里 迈步从头越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尾。时间到了2017年的4月,进入实践验证样机的关键时节,也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三所团队经过这么多年接力攻关,步步跨越,历经多年研制的项目系统,突破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最后要实践验证样机到底行不行,离成功仅剩下最后一公里了。但在这最后的一公里路程里,三所团队进入了极为艰难的时刻,每个人的压力都非常大,每个人的心都在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揪着。他们再次审视开发过程、需求标准、代码标准,重新分析了每一行代码,在集团公司、兵装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制团队全体顶住了巨大压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凭着特有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干劲,终于全自主完整地完成了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

在实验现场,随着所长史俊锋一声声短促有力的口令,“准备”“开机”“开始倒计时”“发射”……成功了!试验结果完全符合预期!

苦心人,天不负。三所团队用自己扎实的行动实现了“项目系统自主研制、自主发展”的梦想,完美诠释了“引领发展,保军报国”的庄严承诺,给党和集团公司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实验成功后,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龚艳德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试验成功验证了集团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某项技术体制可行性……对集团公司某特种装备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段刻苦铭心的研发过程中,三室团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反复,穿越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屏障,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锻炼。事实证明,这是一支最有激情、最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科研团队!他们不愧为一支集团公司特种装备引领发展、铸就剑魂的科技铁军!(韩晓文)

兵器之友

网站简介:兵器之友是中国兵器报主办的网站,是中国兵器报宣传报道工作的延伸,是展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媒体,实现了报纸上网,网报互动。

中国兵器报微博

关于我们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 联系电话:023-68770767
  • 电子邮箱:bqzy@bqb.com.cn
  •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小黑屋|兵器之友 ( 渝ICP备0501251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